琐碎记录+仿写一小段

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是值得赞赏的,也能感受到作者尝试把这些散落的新闻点融入人物的努力。可惜从结果看来,也许还需要继续修炼吧。
《女儿》:对句子排列式的叙事节奏真的适应了一番……简单来说……男主是害怕了吧?之后选择了逃避与妥协,常人倒皆如此。只是情节或者切入点本身不太能够支撑这么长的篇幅,读过很快就印象全无。(也许是我自己缺乏记忆力的问题)
《养生》:有种更贴近作者本身的现实感,有些讽刺蛮有趣,语言上的抽离感也刚好契合内容。算是全书最好的一篇。
《山河》:母女之间的关系描写得比父亲的角色强一点,但是文字看上去像是急于把一些情节塞进这几个人中间,角色没有自己的生长和延展,只有被摆布的些许尴尬。
后面几篇都有同样的问题,尤其是写一些年龄稍大的角色时,作者想表达的是角色的异乡感,可是给我的实际感受是作者对角色的远离。她知道发生了什么,却只想记录一些重点,所以角色没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吧。
碎片化的文字谈不上风格,更像是“说明书”而没有故事性,无法让人保持长时间的阅读兴趣。
仿写一段(学习和记录,没有讽刺的意思):
马克杯,日本进口的孤品,粗陶制,古铜色的,容量330毫升,刚好拢住267毫升哥斯达黎加水洗中度烘焙手冲的香气。他无法准确复述这些细节,也无从分辨任何咖啡品种的区别。但他深深记得“焙”的发音,因为他读错,被她纠正。哥斯达黎加在中美洲,她又补充。
杯子提前热过,这是她选择这里的原因之一。瑰夏也不错,而且比街对过那家还要便宜50,实惠也代表了老板的一丝诚意,她这样说过。但今天,她不觉得今天配得上它。
杯口有半枚唇印,在他眼里只是一块模糊的红色,但她却很具体地知道这是编号xxx的红,来自价值450元的那一截现代工业鸦片。消费而不忘批判,真是一个斗士。
他原来是很喜欢她这一点的,甚至有些崇拜。她总是笃定,知道很多他完全不曾在意过的事情,并能给出评价,好像也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就像今天,她选择结束。
松了口气,他对自己这种反应感到意外和羞愧。以后的世界将变得简单和原始。念白字而不自知,远离扎手的杯子,拥抱平价咖啡,不必去分析颜色和它背后的资本主义。
做一个普通的平庸的毫无生活情趣的直男,做一个不被拯救的通讯录僵尸。
学会了回忆,这是唯一的遗憾。
20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