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随笔

Ekstasis
Ekstasis @Ekstasis
被讨厌的勇气 - 评论

我知道这本书很长时间了,但总是因其标题而怀疑内容都是鸡汤,所以直到寒假前都没看。

寒假期间见了几位高中同学,才发现好多人居然都过上了玫瑰色的大学生活。在同调压力的影响下我也燃起了一股要将生活涂抹成玫瑰色的冲动。可是莫说谈恋爱了,我甚至对正常社交也没形成可依赖的图式。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对于我来说完全是是一片充满迷雾的森林。此时忽然想到「被讨厌的勇气」这个标题,顿感有了一束指引方向的光,马上找出来准备看看。

哲人和青年的对话通俗有趣又不失系统性,我马上沉浸其中,两天就把书看完了。虽然过了一个月忘了许多内容,但还是重新整理书的内容如下:

  1. 本书通过哲人和青年的对话介绍阿德勒的心理学

  2. 阿德勒的心理学的显著特点是“目的论”,与弗洛伊德学派的“原因论”不同 ,认为决定人的是当下的目的而非原因

    • 我最初认为“目的”和“原因”是指世界观层次上的。弗洛伊德持决定论的世界观,认为人的当下是由过去决定的。而阿德勒认为人有自由意志,能自主选择目的从而改变自己。

      • 但是即是决定论的世界观,如果我们无法知道自己被决定的未来,且自由意志的假设/幻象能很好地解释世界。那么是否持决定论似乎对心理学的治疗方法造成不了影响。
      • 所以,如果将这里的决定论理解为“童年经历决定人一生的心理状态”,而目的论是说“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改变”似乎更合理些
    • 一切情感都是为了达成目的捏造出来的

      • 这里的捏造不一定是理性的计算,更多是下意识遵循已有图式
  3. 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源头

    • 在弗洛伊德这里,是被压抑欲望经过各种扭曲和变换形成了心理疾病(驱力→焦虑→防御机制)
  4. 如何解决烦恼?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我们并不需要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不能做“认可欲求”的奴隶。因此要学会“课题分离”。

    •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

    • 被某人讨厌。这是你对抗“倾向性”,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5. 更进一步,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那么如何达到“共同体感觉”?

    •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 自我接纳

      • 其基础就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 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
      • 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 他者信赖

      •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 他者贡献

      • 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刚刚读完之时感觉无比振奋,感到阿德勒为人生指了一条明路,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朝着宇宙共同体奋斗了。但是时间一长兴奋过了忽然也没有动力了。一时的婚恋焦虑虽然严重,但是只要没有同调压力,也会慢慢消解。同时我也习惯了低社交生活,即使不去刻意寻求“共同体感觉”也不会过分焦虑。因此最终这本书对我的作用好像也和鸡汤一样。

即使如此还是有许多观点,如“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都令我印象深刻。即使这些观点可能在现代心理学这里已经成了伪命题,但是每次回味还是能给人一点心理安慰。

2024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