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诠释

Blue Barnacles
Blue Barnacles @shaunthedead
布拉格墓園 - 评论

想象一下你是个住在洛杉矶的美国中产白人,受的是一般美国人的那种传统学校教育,然后给你一本关于中国清末乱局的小说,里面出现了约莫二百来个对你来说全然陌生的人名,当然,也许有几个不那么陌生,比如慈禧太后,孙中山之类的,但是即使这些人,你也只是听说过名字而已。然后你就硬着头皮读这本包含了一百多年前大洋彼岸那个神秘国度政局变换中的各种阴谋、争斗。各式各样的团体和人物纷纷登场,有义和团,小刀会,巡抚,道台,萨曼太太,社会游民,和尚,道士,传教士,喇嘛,皇帝,皇帝的老妈,保姆等等。

这基本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觉。

不过因为曾经看过Eco的几本小说,很明白他是喜欢玩弄读者的作家,并且深以为乐,所以抱着这样的预设一边读一边注意着Eco有可能设下的陷阱,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故事本身还不是很复杂,显而易见的一个人的两重人格在分别叙述,还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所以看到最后,除了还是对这本书所叙述的当时欧洲各国的历史背景仍然一头雾水以外,Eco到底想要我们怎么诠释这本书?

也是因为读了他的《诠释与过渡诠释》,深以为了解了Eco对于对他作品的诠释的态度,所以诠释着个问题也是在读书之前就挥之不去的一个元素。而且越是想着不能过度诠释,就越忍不住要想诠释的边界问题。

对于《傅科摆》,在读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很晦涩,但是读第二遍的时候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这本书似乎有点儿那个意思,同样都是人为伪造历史,阴谋造就阴谋之类的。不过总觉得如果按照这个路子去解读本书有点儿太明显了,Eco不可能倒退,应该还有更深的东西等待发掘吧。

在前言里Eco特意写了一篇类似自我解读的文字,还特意提到了两种毒者,我反正不甘心自我划分到第一类,因为我虽然“对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毫无所悉”,但是绝对不承认我”兴高采烈得全盘吞下丹·布朗“。但是我绝对不敢自诩为第二类,所以也没办法体会那种并非”安全无虞,额头冒出汗珠“的情形。

所以要么这本书是Eco跟读者开的另外一个新玩笑,让读者淹没在无尽的所谓”情节“中找不到头绪,还自已为一直跟着Eco走。要么就是真的没有体会此书的精妙之处。

我等着拜读大陆译本,因为从《玫瑰的名字》和《傅科摆》两本书来看,大陆本都好过台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