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观影需要沉淀期

hantutu63
hantutu63 @hantutu63
涉过愤怒的海 - 评论

看来有的电影需要沉淀期,时隔几日,我决定把这部之前在2.5-3摇摆的电影打4分推荐。

“好看但没劲的电影。对仗工整,场场有回应,热衷call back(女儿网络日志中前后两个视角,黄周两次对峙),甚至有点过于面面俱到了:每个人物都反复反复的把人物行为动机角色设定堆到观众面前,生怕观众看不懂或者理解偏差。里面的场景与隐喻感觉都像从影视教程里扒下来的(暴雨将至、鱼死网破,安全屋)导演真是把观众当宝宝来喂饭,反而让剧情没有取舍,某些内容过于拖沓冗长。唯二两点我觉得精彩的是,里面发疯软弱的都是男人(情绪化),以周为代表的女性角色理智思维清晰。当然两个病娇青少年除外。另一段是周迅在卡车上那段戏,全场最佳,真正演出了一个演无辜的208妈妈的形象(事实此母为狼人)。唉,还是喜欢“狗十三”的曹保平。”

这本是在看过电影当天我的感受,说实话对这部电影确实不少失望。但是,经过几天回味以及和现实生活的某些联结,我突然感受到了导演这样反复耳提面命对观众提醒男主角的定位的用心了。单从电影来说,很多笔法都太过了,甚是无聊。可是当把电影与观众、电影与现实相结合再看,导演是太懂观众或者说人性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多少父母,他们打着爱的名义所行之事,如若不一遍又一遍的直接戳穿,他们又有几人会意识到其实是自我感动与伤害呢?而其中大半人,他们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真实动机吗?不是,是这个社会、伦理、制度,方方面面,都在帮助他们伪装自己的自私、无耻、失控、无能,不一遍一遍的撕烂这些面具,没有人会主动承认和直面事实。

这部电影真的适合父母与子女一起去看,没有什么比有人在大屏幕前面直接或者间接打脸让他们互相腹诽“看看,这说得是不是你(家长与孩子都是)”更酣畅的了。当然,对于真正和谐有爱的家庭,这样的观影体验也是一种警示与提点,不是吗?

当然,我本人原本去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为了和《石,men》做个参照。在对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的部分,这两电影的表达互为表里,一个就是这么肆意的、非现实的发泄,在画面和内容上刀刀见血;而另一个则琐碎平静如常,现实之下的残酷更是如万箭穿心,表面照旧伤痕细微、内里早溃烂腐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