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作者作品中的位置
无意写一个长篇连贯的书评,只想记录一点感想。但又超过了短评的篇幅。所以借此地一用。
我当前对这本书的读法是这样:从一个知名社会学系的角度叙述社会学的发展、从一个学系和大学的关系看高等教育的生态、通过一个期刊看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的变化(很有限)、以及学术学科的实践:期刊的组织、审稿流程、版面结构的变化。我想这本书和AA的其它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切入点很小——比学科(见CoD)还小,提供了大量历史细节,也许对于局外人读者而言比较陌生。但正好适合我。不管是从哈钦森的「两套班子」的教育理念对学科带来的影响;还是一份学术期刊从令人振奋的智识平台逐渐转变成科层制常规实践的一部分,都和目前我的大学工作息息相关。
当然,也不妨碍读者们了解各位知名社会学家的个人生活。
但对于一般的社会科学读者而言,第七章可能是最有意思的——作者在1992年ASA的Sorokin讲座演讲。整个「危机」演讲(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见TM的序言)支撑了三本书三条不同的进路:
D&D中关于「芝加哥学派到底是什么?」(For the Chicago school wasn't a thing at all, but rather a way of becoming a thing, D&D p.1);
学术学科的动态是什么?(学科内的文化结构模型和学科之间的社会结构模型,CoD第五章);
时间性如何影响社会理论和实证研究?(TM第七章)
哪怕不关心作者的其他研究,他在最后所描绘的那副实证研究的图景也让人浮想联翩。更有意思的问题可能是几年后作者自己作为AJS 主编是不是践行了这些愿景呢?
最后一个角度:这本书标志着一位中年学者(出版时50岁刚过)创造力的井喷期(D&D出版于1999年)、Chaos of Disciplines(2001)、Time matters(2001)。大致算起来,后两本书的的写作主要发生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本书分量最重的理论章节是1992年写的,实证章节于1993/94年写成,并在1998年完成。在1998-1999年里,他完成了D&D的第五和第六章,CoD的第六和第七章,以及另一本理论书的四个章节(并未出版)。期间还伴随了一堆行政职责(我不想例举,但真挺多的)。后期作者的理论元素都已经在此出现:lineage(世系)、过程/过程论(process/processualism)、时间性/地点位置、指代性(indexical)。但仔细看也会发现某些概念依然在演变之中:编码(encoding)依然叫做braid,关联的生态(linked ecology)依然叫做互动领域(interactional field)。某些关键的理论还没有进入他的网络:布罗代尔的时间性、徳罗谢尔关于社会统计的论述等。
从我自己的角度,这本书介于同时期另外两本书的两个取向中间:一方面是对时间/情境的理论化;另一方面是知识系统结构化的尝试。这肯定不是作者最好的一本书,但若对社会学这个学科的个案分析有兴趣,不会失望的。
本书的最后一句话特别妙:How does and how should social science proceed if it is based on what appear to be enduring indexical structures: the opposition of science and nonscience, say, or of positivism and interpretation, or of narrative versus analysis? It is to this systematic chaos of disciplines that I turn next.
Chaos of Disciplines9.1Andrew Abbott / 2001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ime Matters9.6Andrew Abbott / 2001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