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想法
一些相似的元素(还说不上是村上式的,因为只读了这两本,无法确认它们贯穿创作生涯):充溢孤独感和与“正常”社会颇有些格格不入的早熟青少年(一针见血或直白流露的纯真,相当的感知力与表达能力,强执行力、自律性与对刚健体质的无声追求),年长的女性带来的性与爱(更似某种暧昧感情,激进一点也可以说女性成为抚慰创伤的“工具”——无论心灵还是肉体意义上都是如此),阅读与音乐高频度充斥在行文或说生活中(超出“普通”同龄人的理解力和阅历却将之目为“普通”,这一做法本身多少显示出不自知的傲慢),年长一些的男性呈现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指引(他们自认为“独特”),城市与乡村(或说自然,相较森林被当做绝对的与文明对立的象征场域,海更像是一个隐而不显却无处不在的背景)的弱对立性存在(两个环境切换带来的心境变动以及身处其中所遭遇的“觉醒时刻”),成长作为主题则在上述种种因素的加成下铺展开来(但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主人公本身就已经浸淫其中的)。
就本书而言。随性过度不仅导致中田线前后割裂也使形式的变化和超验色彩未能与意欲表达之内容贴合。所发见解琐碎,本可挖掘的大岛最终还是塑造失败沦为说教炫学工具人(至少大多时候如此——即便作为精神导师也过于理论化)。俄狄浦斯的套用给人一种能力无法企及构想之感(想来个大的但却拉了)。唯有阴郁压抑甚至不无惊惧的气氛得以完整地贯彻延续,而这却是十五岁少年眼中的世界(显然是黯淡无光的色调与感受中颓败的社会)。在对社会的批判过程中仍不放弃(或说意识到)自己所具备的优越性,多少显得矛盾,也令批判本身的力量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