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言中观点的不同看法

大一第一学期中哲课程期中论文。存档。
我在三个方面与导言中对中西方哲学差异的观点有不同看法。这三个方面分别是:(1)中西方哲学对理想人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视;(2)中西方哲学对真理的追求与崇德向善之间的联系;(3)中西方哲学的实践精神。
关于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导言中认为,“中国哲学更加重视成就理想人格……具有了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的特点。”我认为是否重视成就理想人格和道德修养不足以作为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因为,西方哲学也十分重视成就理想人格和道德修养。首先,关于理想人格方面,西方哲学中有一个分支为伦理学,专事系统化、理论化地研究道德问题、阐发道德思想,而伦理学这一概念源于希腊文的“ετησs”,不仅有风俗、习惯的意思,而且有人格的意思。伦理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个体理想型相的勾画是‘美善’ 的人格”。此外,亚里士多德也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里提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构想,详细介绍了一个人要如何达到理想人格——要做到有德性,并且系统化、理性化地阐述了德性的内涵。所以,在西方哲学中,就早已有对理想人格的关注,而且形成了专门的哲学分支,可见在西方对理想人格的反思以及系统的研究、阐发历史悠久。然而,在中国哲学中,虽然也重视对理想人格的构想,例如儒家对于“君子”的构想。然而,这些构想大多是零散的,并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形成一个专门的分支,而且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性的理论。其次,关于道德修养方面,西方哲学不仅仅停留在伦理层面,也就是说,不仅仅研究一些个别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方面,而且还上升到研究普遍的道德律。例如康德,他在《道德的形而上学奠基》中曾提到“由通俗的道德世俗智慧到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他认为,行善应当出于义务,而“义务就是出自对法则的敬重的一个行为的必然性”,这法则是先天的、普遍的。康德不仅关注通俗的道德,而且从这些经验的(因而是还不具备普遍性)、通俗的道德上升到道德律,道德律的三条原则之一认为“要只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可见康德对道德的普遍性的重视,并且,他还找出了道德律的前提是自由意志。所以,西方哲学中,已有从伦理层面上升到普遍的道德层面,不仅关注道德,而且关注道德的形而上学根据。可以说,深入到了比起单纯地考察人应当具有怎样的道德修养更为根本的层面。所以,就理想人格方面,说西方哲学没有中国哲学重视成就理想人格是不成立的;而说中国哲学重视道德修养是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也是不成立的,西方哲学不仅重视道德修养,而且意识到并且探讨了更为深入、根本的问题。
导言认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还体现在“中国哲学把对真理的追求与人生的崇德向善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西方哲学也将对从真理的追求与崇德向善联系在一起。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在理念世界里可以找到绝对的、普遍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关于万事万物(包括人)的本性的永恒普遍的知识”,其中“善”是理念中最高的理念,是一切理念的源泉。而“对于人来说,有理性的生活就是有德性的生活,是至善”,在实践中要做到善,就要过有德性的生活。柏拉图把人的心灵分成三部分——理智、激情、欲望,其中,理智能够“指引激情和欲望去追寻能够产生真正快乐和真正幸福的对象”。所以,要做到德性、过善的生活,就要发挥理智的能力,使心灵的各部分保持和谐、平衡。所以可以看到,早在柏拉图那里,西方哲学就将人的德性和代表世界的终极真理的最高理念——“善”联系在一起。因此说“中国哲学把对真理的追求与人生的崇德向善联系在一起”是中西方哲学的差异是不恰当的,可以看到西方哲学中也这种联系,并非中国哲学独有。
导言中还认为,中西方哲学的差异还体现在“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西方思辨哲学在改变世界的问题上的致命弱点“在中国哲学中倒是并不显得十分突出”。然而我认为西方哲学也重视实践,重视“知行合一”不能作为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例如,柏拉图的哲学中的“善”在知识方面意味着绝对的、普遍的知识,在实践方面意味着应当过有德性的生活。此外,以其快乐主义伦理学闻名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也重视实践。他认为:“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目的”,要做到快乐,需要做明智的选择——有时选择那些不会带来痛苦的快乐,不逃避那些会带来更大快乐的痛苦,还要恰当地节制欲望——节制不自然也不必要与自然但不必要的欲望。伊壁鸠鲁本人毕生都遵循自己的伦理学思想来实践、生活,也因此受到学生们的尊重、敬仰。此外,我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指的并不是哲学要注重构造一种关于“自我或社会由现实状态向理想状态转化’如何可能’”的理论,意即并不是要构造注重知行合一的、具有实践精神的哲学,而是要真正地投入到改变社会的实践中去,所以我认为这句话很难作为对某些哲学的批判(如教材中写的“他所批评的西方思辨哲学的这个致命弱点,在中国哲学中倒是并不显得十分突出”),而应当作为对那些不注重实践自己的哲学、不注重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的批判。所以,可以说中西方哲学家的差异在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但很难说哲学的差异是实践精神。
所以,我认为教材中对中西方哲学差异所持的上述三个观点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