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g!!
非常喜欢钱德勒的原著,一个孤胆英雄最珍视的不是丰功伟绩而是那一点点可怜的情感,可抽丝剥茧后却揭示了他最珍视的东西最后也被夺走的结局。这代表了我长期以来的一种审美倾向,每次看到类似的故事情节都要忍不住哭唧唧。
我曾觉得老钱的书天生适合用来改编成黑色电影,看了《夜长梦多》却觉得不尽人意。人人称颂的鲍嘉在我看来除了继承了原著马洛的俏皮话和耍帅之外,毫无马洛的气质:看似可以调侃一切,骨子里其实对自己信奉的价值比任何人都要认真,然后就是我自己脑补出的潇洒来去的体态和深沉的嗓音了——鲍嘉的形象和气质不符合以上任意一点。
到了Altman这版漫长的告别,我想Elliott Gould的形象气质嗓音是符合我对原著马洛的想象的,但Altman处理的手法确实出乎意料。这部里的马洛更像一个在70年代的嬉皮城市里漫游的异乡人,一切遭遇都像accident,他的视角跟随着摄影机移动进行着人间观察——而不像原著是背负着强大的宿命走向结局。
也正因原著的宿命感如此沉重,Altman最后让马洛一枪打死伦诺克斯竟然令我感到一种如释重负。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之前觉得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去演马洛,是因为世界上本就不存在马洛这样的人。我们依然珍视马洛所珍视的义气,也明白马洛对情义的珍视在50年代会走向失败,那么在70年代在21世纪更会走向失败。钱德勒让50年代的马洛继续背负着这样的宿命默默走开,而Altman的马洛选择杀死自己50年代的宿命,转身一路小跳奔向70年代的混沌中,继续与潮人们抗衡,真是让人精神一振的的大胆尝试。
弱化故事情节的处理也很有意思,让我直接想到几十年后Altman 的徒弟PTA在拍摄《性本恶》时是否受此影响。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变为对一个光怪陆离城市的观察,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已经不再重要,马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也不再那么重要,Altman想让观众借马洛的眼睛看看这个嬉皮的时代的心电图。
关于猫派狗派之争的解读也很有意思。让马洛养猫其实也吃准了他的性格本质,可惜原著里的硬汉怎么都不像一个会养毛绒宠物的人。猫走失后马洛再也没找回过他,最后结局马洛杀死的其实可能是自己——结合Altman 在访谈中的对猫这个意象的解读,确实不必再把这部电影和侦探小说联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