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为什么说它是“50后小时代”了

catmint
catmint @changercatmint
芳华 - 评论

因为在我这样的观众看来,它的内容和精神内核其实时代色彩非常淡薄,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似乎都是成立的,同样的故事在我所经历的年代也完全可能发生也确实发生过。文工团里面那些欺凌和温情,不停让我回想起我的小学和初中班级(= =);刘峰不因为受处分和上战场而受苦,也会因为家世背景的差距滑落出主角们的生活圈。其实不管从故事的逻辑还是人物感情来讲,时代特有的元素很多,但冯导有意无意地都没抓住,使得整个故事完全囿于一些universal的个人感受和情怀,时代背景真的完全只是背景,并没有起到推动人物的命运的作用。当然只拍个人感受完全可以,没有规定说电影一定要视角宏大胸怀天下,冯导其实也更擅长以小视角见微知著的手法。只是现在的冯导显然多了一些野心和姿态,技术水平仍需努力跟上啊冯导。

        我看之前特意问了我妈的观后感。作为一个在文革期间度过了childhood的人,我妈觉得芳华还挺好看的,觉得很让人怀念那个年代。基于本片薄弱的时代色彩,我理解我妈(可能包括冯导和严编剧)只是在怀念自己的青春而不是怀念文革。于是片中那些强调时代气息的建筑、标语、服饰、台词、和一些细节设置(譬如对军装的执着),与其说是为了还原那个时代,不如说是作为激发观众回忆和情感的trigger。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这些熟悉的细节成功地唤起了他们内心与之相关的记忆和记忆附带的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而对于不属于那个年代的观众,这些细节除了标识时间线并没有别的效果。被打动的年轻观众很多,但应该不是被这些东西打动的,因为冯导毕竟还是讲了很多universal的情感。结果这部电影对于时代特色的表现,其实全靠观众自己来完成。我拍脑袋猜了一下“时代色彩薄弱”背后原因。其一,可能对于那个时代的种种(主要是负面的)印象,其实都是我们这些后来人YY出来的,我们根本没有体验过对乌托邦的向往,却接受了太多反乌托邦的文化影响。我们对那个年代的想象,和美国人对朝鲜的想象可能没有本质区别。但对曾经身在其中的人来说,大部分时候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很少是水深火热的。《芙蓉镇》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这个也是。其二,对冯导和严编剧来说,这就是他们全部能想到的对那个时代的回忆,红卫兵啊打砸抢啊,对安逸蜷伏在文工团小天地的人来说不存在的。这可能不是所有人的芳华,但确实是人家的芳华。

        上面的第二点如果成立,那似乎也可以解释(我眼中)对于刘峰和何小萍角色塑造的问题。虽然刘峰和何小萍是主角,但其实被塑造地非常片面。刘峰应该首先是一个憋屈的老实人,其次才是一个活雷锋式的好人。根据剧情,观众在这点上应该没啥分歧。但只从表演和台词,我觉得刘峰并不很憋屈,时时给我一种“我其实很强大的,做这些好事吃这些闷亏都是我内心满溢的爱和力量在支撑”的感觉。考虑到黄轩在《推拿》里成功地塑造过憋屈形象,我觉得是这次是剧本和导演的锅。何小萍的部分就更莫名其妙一点,被其他人排挤,除了咬牙瞪眼没什么别的表现,台词都很少,我觉得排挤她的人比她看起来生动多了。我看的版本她中间发疯的过程被切掉了,连贯穿全片的旁白这次都没给个解释,这绝对是个剧情硬伤。编剧借医生之口给的理由也很奇怪,且不说它科学上是否成立,单说这么一个不符合一般认知,又对于表现主角的悲剧性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的解释,居然只靠医生两三句话就打发了。我只能猜测,何小萍发疯这一段是被审查部门盯上了,而且是出于我无法理解的原因。刘峰和何小萍上战场之后的生活完全失去了叙事感,几乎成了流水账。导致刘峰残疾的那一段战场戏,从逻辑到细节我简直不想吐槽(默默怀念一下敦刻尔克开场那一段)。。。于是影片的两位主角,本来承担着反应“大时代下小人物命运的悲剧性”的重任,结果最悲剧的两个转折点都表现力很低。。。

        说到底,大概因为冯导和严编剧从来也不是刘峰和何小萍,也没有真正了解过他们。到了最后还在说“刘峰和何小萍是看起来最幸福满足的人(之类的话)”,这鸡汤的逻辑我懂,但是由一些从来没有体会过刘峰和何小萍痛苦的人来说这种话,就让人觉得不信服。全片以萧穗子的视角做线索,还真的就只拍萧穗子的视角,萧穗子看到谁观众才看到谁。而且萧穗子眼神也不太好,郝淑雯这样离得近的就看得清楚些,刘峰和何小萍这样离得远的就面容模糊一片,只有“偶尔会冲动的活雷锋”和“性格阴沉的被排挤对象”这些标签。再怎么强调电影是基于导演编剧的个人经历,这也是一部叙事影片,拍成回忆录就是有问题的(应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