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要写标题
不想写稿了,写点别的,也不算是正儿八经的书评。
1、吴飞用权力游戏和道德资本来描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倒是很精准的。仔细想想的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落入这样的思维方式当中。因为我对人好,所以期待人能给予同等的回报,或许其中有更多出于纯粹感情因素的考量,但难免也会有相对应的通过道德优势,来操纵对方的嫌疑。
2、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有一次开会,老板说到,中国人的生活都是政治化的。听到的时候也没能理解,反过来再去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像是为这句话提供了一个层面的阐释。如果将政治理解成为一种给予与获取的妥协的话,吴飞这本书就是解释了这样的政治思维,是如何表现在中国人的家庭日常生活当中的。
3、给予与获取看起来像是经济活动,但其中不一样的地方则在于,政治游戏的公平很难衡量,而经济活动中的公平可以完全量化,就是用钱来衡量。另一个不同之处则是,经济的手段相对容易识别,政治的手段则更加多样化,取决于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的认知。
4、从我有限的几次心理咨询经验来看,当代心理学似乎也建立在这样的系统之上。每个人都要分析自己的需求和能量,然后反过来去看对方的匹配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咨询似乎可以理解成为,一个相对制度化的去分析家庭生活中的政治游戏的方式。
5、这当中似乎出现了张力,让人不安。是否应该用权力游戏去调节亲密关系?这种张力也存在于吴飞的论述中——他强调家庭生活应该是以亲密关系为起点和终点的,但用权力游戏去分析家庭成员的互动。
6、这种张力似乎源自于一个很传统的看法,即家庭之间的感情有两种互相独立的基础。一种是纯粹以过日子为目的的家庭,双方相亲,觉得互相的各方面条件吻合,因此组成家庭。另一种是以亲密关系为目的的家庭,最简单的就是爱情。前者被认为是经济的,后者被认为是情感的。在谈钱伤感情这种认知下,通常会认为权力游戏不应该用以干涉亲密关系。那么一个自然的结论就是,以权力游戏为主要互动模式的家庭生活是不健康的。
7、马克思似乎有过这样的说法,如果爱不能回报爱,那么是可悲的。弗洛姆理论上也是近似的看法,爱是给予,要达成一种既统一又独立。既然在爱中,双方的位置是相等的,那么亲密关系的对面也是亲密关系,而不应该是权力游戏。
8、但吴飞似乎是接受了权力游戏在调解家庭生活的合理性。在感叹其中一部分案例中的自杀是悲剧的时候,他总是会用类似于这样的表述:X 自杀了,他想获得的是相对于另一方的道德资本,却忽视了自己自杀以后,终结了整个亲密关系。
9、如果我们将权力游戏看作一种对爱的扭曲,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在真正的爱中的互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