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局外人》作序

高中时由于课业的要求,写了一篇序文。
但我自己并不喜欢,过于教条和刻板了。放在这里当做简介好了。

《局外人》序
本书作者加缪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局外人》是其成名作品之一。存在主义文学在二次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争让人饱尝痛苦,而加缪的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年幼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加缪的人生观。这一点在《局外人》中也略有体现,默尔索只是在狱中才提起过他的父亲,而且明显的暗示读者他的父亲在他记事前已经死去。
本书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默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法国公司的职员,生活十分单调无聊。妈妈的生死,与女友之间的感情,工作的调动,邻居的言行对他来讲都无所谓,也毫无意义。一天他在海滨开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后来被控“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最终放弃上诉被判死刑。
文章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为读者构造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一个荒诞的人物形象——默尔索。
作者的平铺直叙体现出一种“真实,残酷的真实。”虽然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但是语言丝毫不带感情色彩,丝毫没有修饰,给读者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并由此体现出了一种自己与自己的割裂,即一种荒诞感。
默尔索蔑视政府,在庭审时,司法机构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而默尔索作为整个荒诞事件的主角,他却像旁观者一样,冷静地观察检察官、陪审员、律师们和记者们的丑态毕露,丝毫不关心自己的案情。
在作者笔下,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读者看来,有罪的倒不是默尔索,而是法庭和检察官。作者描写的这种荒诞的事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默尔索蔑视死亡,入狱后当他思考时,想的最多的是关于逃避“不可逆转的进程——死刑”的可能性。其后,默尔索想到了上诉和黎明。在这里,“黎明”可以被视为一种象征。黎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代表着黑夜与白天的交替,而默尔索总是等待着、盼望着黎明,就像是在等待着生与死的交替一样。
上诉的看法体现了默尔索的人生观,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也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观。“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作者笔下的默尔索对“即使他能多活二十年”的假设也保持着高度的理智。作者甚至提到“进退两难,生活是没有出路的。”对于“生”的毫不留恋的情感,仍然是荒诞的。
默尔索蔑视宗教,揪住神甫的袍子大喊出来的那段话,说出了他真正的想法,也是他在作品中的唯一一次感情迸发。而这段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事物的不确定,对生存的意义的不解,这也是本书的主题,乃至整个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
在文章的最后,默尔索赶走了神甫,他想起了妈妈,终于顿悟什么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义无反顾地生活。顽强坚定的活着,只要是活着便是一种胜利。他甚至说:“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这种“追求中的幸福”,给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一个希望,对生命的希望。
作者试图通过本书向读者阐述其对“荒诞”的理解,“它并非只是一种哲学观念的图解,它以自身的独立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并指出这种关系是荒谬的,但人们仍能从这种荒诞中获得幸福。
《局外人》这部小说成功地体现了存在主义文学的两大特点:其一,存在主义文学是反传统的,作者既不介入小说,也不干预主人公的命运,更不发表自己的议论;其二,小说的语言极其简单明了,具有古典主义的散文风格,并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以“局外人”为题,正意反说,包含辛辣的讽刺。虽然默尔索对母亲的死亡和葬礼是冷漠的;对于爱情和婚姻是无所谓的;对监禁,审判和死亡是消极超脱的,但是从客观境遇上讲,默尔索是荒谬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是局内人;从主观态度上讲,他却是个局外人,于是态度与境遇就形成了强烈对照。这样的对照,不仅说明默尔索是消极地对抗荒谬社会的真正的局内人,并且达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作者赞扬默尔索蔑视宗教、蔑视死亡和蔑视政府的傲然态度,正是对三、四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揭露和反抗,深刻地反映了二次大战爆发后西方社会中蔓延的对世界感到不安和绝望的心理,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作品赏析 吴岳天
《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谈谈加缪的《局外人》 郭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