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简单,人生亦如是

啊哦Zora
啊哦Zora @aozora
被讨厌的勇气 - 评论

每个月都有几天很丧,讨厌现在的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个标准的矮挫穷,一无所有,一无所是。人际关系搞得一塌糊涂,眼看朋友一个个离去,也不知道如何挽留。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不愿出门,远离社交。即使走在路上,也不敢抬头正视前方,觉得周围人都盯着自己,低声细语地议论,那串笑声更是对自己明目张胆地的嘲讽。一想到这里,脸就瞬间涨得通红,心想他们真是可恶啊。有时候很羡慕那些讨好型人格的人,乐观开朗,朋友一大把,成天歌舞升平,杯酒言欢,纸醉金迷。没办法,只能怪自己天生性格孤僻,自卑,平庸。

如果你和我有一样的想法,那不妨看看这本书,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认识你自己。

这是两个日本人介绍心理学家阿德勒学说的书,它采用了对话体的风格,像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和朋友的对话一般,通过一个年轻人和智者的一问一答,互相辩论,得出了一系列颠覆三观的结论。对话本身通俗易懂,又引人深思。

如果不知道阿德勒是谁,没关系。虽然他作为心理学三大巨头巨头之一,但比起另外两位――弗洛伊德和荣格来说的确不怎么有名。荣格曾把弗洛伊德视为父亲般坚定追随,而阿德勒却背其道而驰,驳斥弗的观点。关于弗洛伊德的学说,很早就有人提出了质疑,因为他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可证伪的,比如梦的解析,而科学是需要经得起验证的。

弗洛伊德主张原因论,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是过去所做过的事决定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我”是过去的“我”塑造的。性格形成以后就无法改变,童年时期受过的创伤会伴随并影响终身,这是标准的因果论。相信这套学说,我们就永远也摆脱不了不满的现状,永远懊恼。

而阿德勒主张目的论,你现在是什么样人,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过去的“我”和未来的“我”,对于当下这个“我”,丝毫不产生影响。我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只是因为我选择了这种不满的状态。比起这种不满的状态,我们更害怕改变带来的不安,我们缺少改变的勇气。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我们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中的个体,不得不与他人建立联系。而引起我们痛苦的通常是这些外部的联系,父母,恋人,同事……也就是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我们当然不可能摆脱他人,除非一命呜呼。那么问题就成了如何让他人不再成为地狱,最好还能变成天堂。人与人彼此需要一个合适的距离,不宜太近也不宜太远。

第一步,课题分离,先把关系推开一点。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我们能改变和掌握的只有自己,至于别人怎么看,怎么想,那是别人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处理,不要别人插手,也不要插手别人的事。你不喜欢我?关我屁事。我喜欢你,也关你屁事。总之随时牢记“关你屁事,关我屁事”八字方针。如果完全不想要的关系,那就彻底剪掉。如此一来,就把人与人之间乱麻般的死结轻松解开了,人际关系变得清晰简单。

推开是为了更好的接近。所以第二步就是重新建立关系,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就是接近的途径。无条件地信赖对方,为对方做出贡献,肯定自己的价值。不再从社会,学校逃向家庭锁进房间,而是跳入国家,世界,宇宙等更大的共同体获取共同体感觉,这有点玄。

为了多交朋友,要不要讨好别人?要不要成为别人喜欢的人?其实没必要,那样很累,也很难。你可以成为八面玲珑的人,但没办法十面,二十面都玲珑。就算你拼尽全力,拥有了千百张面孔也没办法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并且,当你努力成为了别人想要的样子的时候,又该把真正的自己放在哪里?做人,该放下还得放下,该佛系还得佛系,做自己就好。

阿德勒既不主张表扬也不主张批评,因为无论是表扬和批评,都让双方处于一种上对下的纵向的关系中,表扬和批评的一方高高在上,被表扬和批评的一方唯唯诺诺,这实际是种不平等的关系。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横向平等的关系,把每个人都当做平等的人来看待,无论是上司还是小孩,只有把他们当做平等的人对待,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

关于人生的意义。从出生,到上学,结婚,生子,死亡,人生看似是一条规划好了线。但,别忘了线也是由无数的点形成的。这些点,就是当下,我们唯一存在的瞬间。过去已经无法追回,未来又飘忽不定,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人生就是当下的结果,未来的轨迹,就是当下的走向。因此,不要太在意结果,因为过程就是结果,即便最后没能登上人生顶峰,至少欣赏了途中的风景。

其实道理都懂,然,知易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