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后感

  • 通篇看下来,说实话很失望。不是对人物情节或是历史背景失望,而是对推荐这本书的人:我的大姑爷。因为他的意图不言自明了,这本书是在我专升本读本那段时间他推荐我的(抱歉推迟了这么久),结合姑爷个人的背景和这本书来看,我认清了一个事实:一本历史传记书企图用说教来阐释人世万物至理!而历史根本不是用来阐释的,更枉论至理,历史或者至理是用来在人身上展示出来的,我们只是展示工具,仅此而已。虽然我敬佩梁公事迹、姑爷的奋斗史,但我仍是自始至终质疑的:就如书中所言至理、历史之多,为什么仍透露出强烈的“司马昭之心”的感觉,梁公的意图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挥之不去的个人主义让我愤怒地想砸kindle,因为从来都只是说教而没有践行,唯一的亮点也许就是“为后人的思想启迪”。而我拒绝这类站在最高层面企图从根上解决问题的态度,你们根本没有正视身边真正的问题所在,逃避虽然有用,但,解决不了问题。而姑爷的个人背景也许正如书中梁公一般,企图击醒我,让我开智得到启迪,我不否认这一类人的好意,但我拒绝他们背后浓浓的意图:欲以理之名治世,却行入世功名之举,跟明朝李贽一副德性,还不明显嘛!
  • 相比之下,我更崇敬那些真正清醒意识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人(比如舅公,真正的践行者,可惜性格的原因),并且从无议理而只是以身践行,让自己成为至理、道德、公义... 任何的化身,我敬佩他们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神,他们刨除愚蠢的自我精神,置身于物。有些能体会那些最伟大的作家所言:我根本不是作家,而是历史用我的手在写下文字!
  • 读书有了一个乐趣和好处:发现别人言语背后的意图,然后淡然处之,仍能坚守真正心之所向的东西,践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