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短札
与大国争霸并行决定了我们战后国际秩序形成与演变过程的是(在世界各地)同时发生的抵抗与批判实践(思想/行动),因此,“冷战”与“去冷战”是两种趋势消长起伏的过程。这是全书的问题意识,汪晖的序文非常精准地提炼并升华了这一主题。
但全书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论证。虽然题为“亚非团结”,但全书涉及到阿拉伯世界的只有第五章,而且全用中文材料,做的只能是中文世界对阿拉伯世界的(他者化的)想象,所以其实全书还是落在了“中国实践”上,那其实把阿拉伯替换成拉美,未必不能得出类似的答案。
而最核心的问题便是,作者是如何能将这段漫长的全球秩序形成过程中的种种碎片性质的“反抗”统合为一个主体呢?这段历史如此繁复,作者的论证却如此丝滑。而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开话语与实践,理念与策略,政治理想与实力政治,超国家认同与国家行为等等层次呢?
在我看来,作者一切论证的大前提都是基于列宁、卢森堡-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连贯性的假设。政治的主体性,根本上来源于这种思想的“人格化”展开。可能历史哲学都是这么研究问题的吧,有违历史学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