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懂但写点感受

Shiyu
Shiyu @Shiyu
金阁寺 - 评论

三岛与川端是我初入文学之门时遇见的作家,现在看来这是幸也是不幸:那种不是少年人可理解的颓丧与衰败的哀婉美感(但又独有属于日本的暴烈)与青春期独有的伤感倾向相互拧扭在一起,最终令人深陷其中。如今重又翻开七年前停在中途的小册子,才不得不感慨自己如今仍无法理解与“美”这一深奥概念相关的许许多多。

近乎饶舌式的美学观念呈现方式贴合沟口病态化的心理,也极大抬高了整本书的阅读门槛,三岛复杂的思维方式却在如今的营销中被悄然剥落,几个版本都没有可堪一读的导览实在是令人失望。南泉斩猫的公案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为理解沟口行为提供了参照,但相较他繁杂的心理思绪则是不足的。金阁作为美的象征自始至终都印刻于沟口内心,而之所以已经成为“执”则因为他自身的缺陷,虽然三岛无意在外部深究,但社会影响无疑是促使沟口一次比一次更深地陷入金阁的美与自身的丑之间巨大裂痕的重要因素(“普通人”的歧视,畸形的母子关系与匮乏的爱,老师的放任和虚荣以及独特的战后环境——战争结束与迅速被拉入新的战争可能)。鹤川与柏木将沟口引向二途,但善的象征的亡逝更能代表作者对俗世的看法,三岛在前者身上寄托了春季和煦日光般的温情,但后者却意图将那唯一一丝照到内心的光亮也加以摧毁。

认罪书般娓娓道来给叙述本身打上一层洗旧相片般的滤镜,对于风物与心理的描写则均冲淡克制却能惟妙惟肖地晕染开来,这一点到是承袭川端,但较之又更加浓厚,是一种有意的压抑——同样无论是色调还是情绪,在喻象的择取和氛围的营造上也更有新意(但不是大江那般奇诡)。断断续续有看陈的译本,但总觉得唐本语言上的处理更加雅致、诗性,意境的营造上也要比前者来更有那种日式物哀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