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危机》读书笔记

《20年危机》是以1919-1939年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为背景的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介绍了学科的起源,政治研究的目的和科学分析、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政治学中,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都不可或缺,“正像在学科发展的其他阶段一样,需要以理想主义丰富现实主义的贫瘠。不成熟的思想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理想色彩,而完全排斥目的性的思想则是陈旧的思想。成熟的思想将目的与观察和分析融合在一起。所以,理想与现实是政治学的两个方面,成熟的政治思想和良好的政治生活只能存在于理想与现实融合的环境之中。”
第二部分“国际危机”中详细介绍了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理论发展。首先介绍了乌托邦主义产生的背景,从中世纪发展到功利主义、理性主义。在这部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乌托邦主义的基础:“理性、良知”以及其惩罚的手段“舆论”是多么的软弱无力又幼稚、不切实际。自由放任主义塑造了利益和谐的神话,而达尔文主义在乌托邦主义理论摇摇欲坠时将其最美好的根基“善与正义”摧毁,代之以毫无人性的丛林法则,将强者的征服和弱者的牺牲正当化,期望达到“永久和谐”而枉顾眼前的水深火热的人民。(说实话这里让我想到了灭霸…)乌托邦的理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彻底崩塌,也招致现实主义的批评。现实主义可溯源至马基雅维利,他信奉历史的理性分析,实践产生理论,政治产生伦理。进化学说也为现实主义所吸收,区别在于现实主义的进化理念是动态的、相对的,其后黑格尔、马克思等也提出了历史不同的发展动力学说。现实主义对乌托邦提出的最重要的批判在于它揭示了利益和谐论的虚伪性,利益和谐只不过是由于主导群体将自己与社会、世界等同,掩饰既得利益的伪装,这正是乌托邦主义破产的原因。同时,现实主义也存在局限,它缺少终极的目标、感召力、道德判断的权利和行动的依据,因而不存在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作者得出结论:“理想和现实是两种不可调和的力量,它们之间的不断互动就是政治的内容。”
第三部分为“政治、权力和道德”。作者首先揭示政治与权力/道德分离/对立论的谬误,论证权力和道德是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继而分别论述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和政治。国际领域中的政治权力包括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支配舆论的力量。道德具有三重含义,理论家的道德准则、普通人的道德准则、普通人的道德行为,将国家作为人造之人拟人化,现实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道德标准对国家具有约束力;乌托邦主义者认为,国家与个人需要遵循同样的道德义务。而大众却“一方面认为国家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不期望国家采取的道德行为等同于个人采取的道德行为”。因为团体人的利益更多地受到自我利益的限制,国家的自我生存超越道德义务,并且,国际社会间并不存在统一的道德标准。
第四部分“法律与变革”。首先介绍国际法的性质和缺陷,探讨了法律的约束力来源的自然主义和实在主义的理论,作者的结论是:法律是政治社会创造的,政治秩序使法律具有约束力。在国际法中,最重要的是国际条约,而条约却不具有绝对的约束力,会因为条约签订双方的力量变化等权力和道德因素被破坏。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政治手段而非法律手段使政治力量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乌托邦主义者,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太naive,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另外,国际政治学与政治实质相同,在运转过程中更为复杂和精妙,so charming! 国际政治将是人类冲突与合作关系中最美妙的哲学,处理好国际关系后,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