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的归艺术
(这是一篇迟到的影评,实际观影时间在疫情前的2020年10月2日)
看片之前没有读过影评或介绍文章,所以基本是自己第一手的感受。10分满分,可以给到7.5。
陈可辛导演的水平我是认可的,过往的作品基本没有俗手。这次陈导选择的题材可以说难度颇大。首先时间跨度三十多年,基本涵盖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虽然是以中国女排辉煌崛起这一在70后(包括部分80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中国人脑海中留下深深印迹的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但毕竟前后跨越几代女排人,所涉人物事件众多,疏理起来还是相当有挑战性的。而且以陈导的香港成长工作背景,要通过电影语言讲述完全不同背景下的时代变迁,也确非易事。
但令人欣喜的是,陈导在上述两方面的处理都可以说游刃有余。不了解导演背景的话,真不会觉得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港导演的作品。
影片通过郎平经历的三场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赛,对不同时代背景特点及人物的相应心理变化轨迹进行了客观、准确而不露痕迹的描写。这样的叙事方式给亲历这些时代的人以很强的代入感。
漳州训练基地的简陋条件和严苛训练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真实内涵。虽然影片对第一代女排个人的刻画着墨不多,但却奉献了一场从艰苦备战到第一次夺冠全过程的精彩群像戏。球员和教练之间的互动、冲突、理解和包容,球员之间以及球员和陪练教练之间的纯朴情谊,都给“中国女排”这一曾经家喻户晓的民族精神标签赋予鲜活的生命。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影片貌似不经意地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了时代的印迹。例如导演在第一场比赛关键时刻暂停时,他对队员们说:“你们要知道你们在什么地方,你们代表谁,你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人听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突兀,甚至搞笑。至于吗,一场比赛而已,需要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吗。但对经历了长时间社会动荡的那个时代的中国精英来说,任何一次能证明中华民族不再弱小的机会都是不容错过的。不脱离历史背景的人物刻画才是成功的。
第二场比赛无关夺冠,而反映了女排低谷期的一次挫折。而且这次挫折的“元凶”居然是第一代女排的核心传奇人物“铁榔头”郎平。由于描写第一代女排崛起的是群像戏,加之影片篇幅所限,所以郎平功成名就、远赴海外,然后以美国队首位女性主教练的身份回归的过程一笔带过。在我看来这样处理并无不可,毕竟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需要取舍。关键是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郎平回归后果然和之前艰苦奋斗的女排英雄形象大相径庭。冷静,干练,不苟言笑,活脱脱的国际职业教练形象。更加重要的是,在曾经的女排“梦之队”的辉煌经历,赋予她丰富的女排战略战术积淀,这正是她执导的优势。郎平形象的前后鲜明对比看似是对她个人转变的戏剧化呈现,实则从侧面反映时代的巨大变迁。
至于当时有些国人将此次女排的失利完全归咎于“胳膊肘往外拐”的郎平,虽说看起来很不理性,但这的确是部分满脑子“爱国情怀”的国人的真实写照。这类人在任何时代都不少见,其实是真实人性的体现。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别人是容易让人上瘾的事。
第三场里约奥运夺冠是重头戏,在升华主题的同时也对郎平这个人物角色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和刻画。
郎平形象的丰满始自一场风暴式的改革。圆桌会议和训练场地的切换,巧妙地呈现了理念的交锋和实践的效果。这场改革同样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有些老人到了21世纪还津津乐道于20多年前的“五连冠”。殊不知物是人非,时代的车轮是不等人的。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抛弃对过往辉煌的沉迷,然后才是大刀阔斧的变革。任何改革遭遇阻力是必然的,影片对此也是一笔带过。结果郎平得到了无条件的支持,这才是重点。
其实郎平的改革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以人为本。以前举国体制下无私拼搏奉献的女排精神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举国体制到以人为本,这才是真正强大的民族体育精神,才是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当然影片并未忽视排球的团队运动属性,也选取了几位又代表性的新一代女排运动员(如朱婷,张常宁),简要而不失生动地讲述了她们的成长历程。
总的来说,整部影片在艺术性和娱乐性方面的完成度还是比较高的。至于关于个别原型人物对影片的争议,情感上可以理解,但上升到对簿公堂则大可不必。电影终归是虚构为主的艺术,追求绝对的真实,那是纪录片(况且纪录片也谈不上“绝对”真实)。不管当事人或是普通观众,如果看电影时心态放松些,可能对电影价值的理解和评价更加客观。让艺术的归艺术,让生活的归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