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让我个人激起创伤,却依旧推荐的作品
这部电影,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是不喜欢的,我只能打到三星半。但从电影本身我却觉得还是应该给它五颗星。
其实它本身的叙事和整体的设定非常好,没有过度的煽情也没有刻意的戏剧化,但是却极为巧妙。比如阿安这个角色,他是外孙,外婆女儿的儿子,而不是外孙女,这种家庭亲属关系中非近(外亲),但性别关系中占主导的一个错位人物,让整个人物之间关系和行为模式变得更为复杂值得回味了。而另一重,在他所属的血脉(内亲)这边,他与爷爷的的关系却类似于舅舅与外婆之间的关系,本该承担照护责任的更亲的亲人,却反而凭借天然的性别亲疏优势对老人疏于关爱,天然的等待收割或者是理所应当的获得继承物。当然,阿安毕竟还是在另外他文化中长大的已经有所远离原文化的一代(不会潮汕语就是一个典型指示意向),所以他能很自然的接受并学习阿梅的做法。这些都是看似“真实”,但非常精巧设计的人物图景,足见编导的实力。
然而,我要说说为啥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也正与此有关。因为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广义“中国人”(虽然当代语境中我们很少用Chinese来涵盖整个华人圈了),但这里的文化背景却是必须用“中华”“中国人”来表述。它是泰国华裔的故事,确实拥有同种文脉的中国人与华人的文化和家族记忆与基因,这是不能用东亚文化或华人文化涵盖的,从传统中国联系出的亲族传统,当然它的辐射强度随着类似于安这样被当地文化稀释后的三代甚至几代族裔渐渐减弱,但是在电影的设定上下三代中依旧强势。而这种以男性继承人血脉联系,在继承中占天然的优势的传统,以及在家族血脉中女性永远需要不断的证明自己的忠诚孝顺来获得长者认可,最终依旧让位于内亲的传统,事实上是我本人所见过感受过,且毕生想要斩断的。所以这部电影虽然揭示了这种内外不和谐,但是最终终于现实利益与情感的和解,让我再次感受到的是在这种“孝”文化语境下,情感最终绑架的是那些真正付出且在乎的,事实上是作为牺牲的人。这是我们在当下老龄社会和亲属照护中最复杂矛盾和无解的问题,也是我想反抗与逃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