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颠覆投资基础的观点:股市可能长期不涨,房产投资其实低效

如果你把这本书当作畅销书,并且希望在其中找到避免“非理性繁荣”而遭到损失的方法的话,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失望。这本书更像是希勒教授行为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教辅。

书中花费了极大量的篇幅,从结构、文化、心理等方面分析“非理性繁荣”的成因:历史上几次大的繁荣,或是泡沫,在开始阶段都有其客观的原因,往往是经济的改善或是科技的发展。随着繁荣的继续,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泡沫,公众的“动物精神”刺激下,在一轮又一轮的反馈环中泡沫得到进一步扩大。作者指出,在泡沫中公众的心理并非完全不知道过度繁荣,他们并非相信价格将永不下跌,而是对资产价格的潜在下跌风险不关注。通俗地理解,恐怕就是博傻。当最终公众的心理发生转变时,下跌也形成了负反馈环。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对遇到“非理性繁荣”的时候如何应对给出很好的建议。诚然,作者也提出了建议,如:分散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可以降低被套牢的风险,包括对能保障劳动收入不贬值的资产进行投资,对在劳动收入下降时升值的资产进行投资,或是对至少不会朝同一个方向变动的资产进行投资;持有和劳动收入负相关(或者至少是最低程度正相关)的现有资产;对有助于保障家庭房屋产权价值的资产进行投资,最好是对住房价格下降时还能够增值的资产进行投资。(希望有人解惑这是哪些资产?国债?黄金?我的理解这些资产恐怕很难产生多少收益)。这些建议也的确能在“非理性繁荣”的泡沫破灭时减少损失。但是我们也该看到,随着金融和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以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繁荣可能是某几个行业或地区的繁荣,但泡沫破灭带来的往往会扩散为全行业、全地域的普遍衰退甚至萧条。所以想要独善其身,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是相当困难的。起码我没有从本书中学到有效的方式。


抛开这些,书中提到两个与泡沫不太相关的现象反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股市不一定长期上涨的。

曾经,绝大多数信息告诉我们,股市的长期规律是上涨。

无论是推荐持有指数基金的巴菲特,还是漫步华尔街的马尔基尔,到“时间的玫瑰”,股市长期看上涨,是绝大多数股市投资者投资理念的出发点。如果不承认这个观点,那么一切价值投资都不复存在,只能沦为投机。

然而,希勒教授指出两点:

1、【菲利普·乔瑞(Philippe Jorion)和威廉·戈茨曼(William Goetzmann)对1926—1996年间39个国家的股市市值实际增长率(不包括股息)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股市市值实际年均增长率仅为0.8%(美国的这一数字为4.3%)】。更进一步的,在马尔基尔的《漫步华尔街》中提到,1969-1981年间,无论是标普还是债券都没有跑赢通胀。

2、【事实上,目前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在较长时间内股票总是优于债券。而且,即使历史记录支持这种论点,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部分人都应该认识到)未来并不一定会和过去一样。】

试想,你投资的(某些)股市,可能在一个相对你投资生涯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没有明显上涨。十多年的停滞足够让你对价值投资产生怀疑,更不用说扣除通胀后超过半个世纪的原地踏步。更为严重的是,即使把时间拉长到几十年,扣除通胀因素后取得不足1%的年化正收益,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将来也会持续上涨(虽然从目前看上涨仍然是大概率)。

二、不动产投资相对低效。

中国房地产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让老百姓有了一个几乎统一的认识:房子是个好资产。投资房产收益率惊人,特别是在高杠杆的帮助下。即使在国外,房地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被视为一个好的投资工具,特别是在抵御通胀方面。

然而,希勒教授认为,“全世界的不动产市场依旧低效”。研究认为,房地产被认为收益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房地产的交易周期很长,房价在长期的上涨,而交易时给人差价巨大的感觉;另一方面更显著的原因来自杠杆。高杠杆放大了收益率。而在艾伦·布林德 的《当音乐停止之后》引用希勒的测算数据,从1890-1997年,(美国的)相对房价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09%。“靠投资房地产你可发不了财”。

当然,即使股市可能长期不上涨,不动产投资也相对低效,但从历史而言,他们都是抵抗通胀相当好的利器,甚至从中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虽然历史犹未可知,诸如不动产这样的投资方式有没可能发生逻辑层面的变化,想必在我们这一代人中还不需要过于担心。


这也给我们带来两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如果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这两个在普通人看来收益率相当可观的主流投资渠道,在数十年的长期过程中都无法带来高回报的时候,你该如何构建你的投资组合?是忍受中短期可能出现的巨大波动,获取高于通胀的有限回报(是的,从长期的历史看来,他们最终都跑赢了通胀)?是相信你能战胜市场,投入其中火中取栗试图赚取波动差价(毕竟未来一切都未可知)?还是在其他投资领域寻找机会?甚至只采用最安全的理财方式,投资银行存款或是国债等方式哪怕忍受资产缩水?

二、在一波足够长的大牛市中,你能否远离所谓的“非理性繁荣”。特别是还掺杂了情感因素例如购房对个人家庭归属感的提升等情况下。就比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存在相当大的泡沫,但是在二十多年中每一个唱空房地产市场的人都被事实反复打脸,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将家庭现金投入自住或是投资的房产,甚至专家们都在绞尽脑汁列举出种种理由证明这是“合理的繁荣”而非泡沫。将时间放长到以年甚至十年为单位,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样的繁荣能够增长甚至仅仅是保持,但是放到个人的生活过程,甚至更短的投资生涯,你能够十多年如一日地不为所动?

解决的方法可能只有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和放弃部分收益。

放弃部分收益是为了活下来。在别人贪婪时放弃部分收益,在别人恐惧的时候,你手里的现金将是未来收益的保证。哪怕在别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候你得看着猪在天上飞。

扩大能力圈,将能力圈扩大到更能理解的投资类型和更广阔的市场去。无论是康波、美林投资时钟还是经济周期,都告诉我们,东方不亮西方亮,机会不会永远短缺,短缺的只有你手中的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