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焦。虑。

在我目前寥寥的读书量看来,木心的这本《文学回忆录》带来的感动和震撼还是挺大的。感动于他对文学艺术之执着,又震惊于他读书量之博大。人和人存在着天生智力和成长环境的不同,看他说他自己小时候常读的都是些经典,回头想想自己少年时期可能还在看一些乱七八糟的畅销书,但即使那个时候自己接触到了经典著作,以那时的经历,大概也无法理解。甚至,直到现在,我也不能肯定即使自己倾尽全部时间和精力,又能在漫长的求知之路上走到哪一步。
像很多人批评的那样,这本书的确是站在木心主观的角度来评论文学作品,完全不能被当作文学史教材,也不该被没接触文学的人拿来入门。但我反而觉得这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就像遇到一位口若悬河的朋友在自己面前唠叨自己喜欢的书和电影,又像是把某个博览群书的豆瓣er的“看过”部分系统地总结出来,我常会被这样的人时不时迸发的犀利言辞所吸引。能够形成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本身也依赖于这人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见识。只是对被动接受的一方来说,要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和怀疑精神,切不可照单全收。
看上半册的时候就感到很恐慌,自己跟自己感叹说如果生在先秦时代该多好,假如我是孔子的学生,只要跟老师聊聊天,看看其他流派的学术著作,差不多就可以算是知识分子了吧,但是放在当代,要读多少书才能说自己是个读书人呢?虽然自己大学都毕业了,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的著作,依旧觉得自己是个生瓜蛋子门外汉,太无知了。
到了下半册,随着书里所涵盖的年代离现在越来越近,能够明显感到每一部分提到的作家越来越多,到了近现代,更是可以划分出越来越详细的流派。同时我也能感到自己对下半册涵盖的作品,尤其是存在主义之后的作品更感兴趣。
以下按照书中提到的顺序,捋一下自己想特别了解的作品:
希腊神话(读过一些,喜欢,希望进一步系统了解,尤其是其中非常经典的常被后人拿来阐释的故事,都非常有趣)
道德经(木心特别推崇老子。希望自己可以借此了解老子和之后的庄子)
莎士比亚的戏剧(之前高中时应试留下的阴影,但现在重新接触,发现其实相当有意思,只是那会儿上课的时候读不进去)
红楼梦(也是之前读过,但我认为自己现在再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拜伦《唐璜》(唐璜,史上著名风流男子,能不好奇吗)
萨克雷《名利场》(之前读了一半,因为太长,看得好累而被我搁置了。。)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也是之前读过希望再重温以下的)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记得之前上课听老师讲过巴尔扎克非常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对这个作家很感兴趣)
波德莱尔(因为之前看过那部神奇的动漫《恶之华》)
陀思妥耶夫斯基(额,给自己十年时间,十年之内能读完且读懂一些,就相当不错了)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出走的典故)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因为张爱玲很喜欢,而我挺喜欢张爱玲的。据说影响后来的海派文学。突然又想起金宇澄的《繁花》,也想看)
然后就进入更感兴趣的存在主义:
萨特 波伏娃 加缪
垮掉的一代:
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黑色幽默: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
魔幻现实主义: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博尔赫斯
嗯……先选这些,发现自己到头来还是在挑本来就有兴趣又被木心加以肯定的作家。
习惯性地还是会有知识焦虑,继而觉得自己起步太晚,能力不足。
要再次跟自己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又不是要做专业的中文系学生,贪多嚼不烂。时间还充足,慢慢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