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懷的《那些年》

九把刀的毒在蔓延,沉浸在電影與胡夏的歌聲中,那一份遺憾的感覺這兩個星期不時糾結在心頭。幸好,小說如天降甘露般突然出現於同事之手,也讓我突然釋懷。
用上「釋懷」兩字,並非誇張,而是電影確實留下了太多讓人幻想的遺憾。電影中的柯景騰與沈佳宜的愛情因為一個小誤會而沒有結果,雖然得不到的感覺很唯美,但同時亦令人戚戚然兼想入非非,少不了在想:如果柯景騰再成熟一點在雨中追回沈佳宜、如果他在放天燈時勇敢地聽她的答案,那麼,他們就不用在平行的時空下相愛,而是在現行的時空中,在婚禮上,真真正正的吻著大家了。正正就是這一份「如果」,令我無法釋懷。
小說比電影更引人入勝的地方,不僅是發現小說,亦即現實中的九把刀比電影中的更無聊更幼稚,同時亦相對地更駛出渾身解數來追沈佳宜,當然笑點也比電影多更多了。(當然,電影在這麼緊縮的時間內已成功捕捉這一種感覺,已經是拍得非常好了。)回到正題,之所以釋懷,是因為小說中的結局,不是一個遺憾,而是一個決定,一個選擇。小說中的男主角,明白到自己與女主角之間一直存在的差異,他曾經以為這一種差異是浪漫的、特別的,是屬於他們兩個之間獨特的差異。可是,最後結束這一段追求的原因,正正就是因為他太了解這一份差異。而且,小說中的沈佳宜比電影中的其實更積極地回應了柯景騰的感情,既然如此,一份愛了花,只是沒有結果的感情,又有何遺憾呢?
開了花,也就燦爛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