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想法

Shiyu
Shiyu @Shiyu
荒原狼 - 评论

开启阅读的契机像是孤狼对另一匹孤狼的召唤:辛克莱走过少年与青年如玫瑰花般的匆匆岁月,步入直面残酷现实的中年时代,就像俄耳甫斯终于被烈日灼尽那双洁白的羽翼翕然坠地。走在“通向自我之路”上的超越者在失去了自己的“德米安”之后逐渐陷入迷途,最终成为现代精神荒原上的孤狼。

人文主义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与物质在自我层面的撕裂——这一歌德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经感受到并在浮士德这一典型身上展露过的沉痛历程,在经历了惨痛的战败并即将迎来另一场注定更加惨痛的战争的德国——这样一个更加沉沦的时代,以更加难以忍受的方式(不仅是在人生的追求,更是在对于社会、民族、国家的看法这一系列构成人这一“万物灵长”核心的层次上)再次浮出水面,与此同时,沿着浪漫主义思潮形成的审美现代性经由“超人”尼采的发扬成为广大文学家所津津乐道并深为服膺的理念,黑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这个背景下试图建构(实际上是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精神分析来复现)一系列“超人”形象,哈里不出意外地陷入了“世纪病”之中,成为继“烦恼者”、“多余人”、“世纪儿”之后的另一个边缘知识分子典型。对他而言,那些曾经坚信的价值与理想一而再再而三遭受现实不由分说的凄风苦雨终于完全失去了外部的光晕,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困境几乎是所有理想主义思想者面对撕裂且无望的现实时会遇到的困境。

为了看清哈里陷入的思想困境,作者以独特的形式设计向读者展现了四个审视的视角:出版者、哈里、论文作者以及赫尔米娜。出版者提供了最为客观的外部关照,主要是作为一个“局外人”从社会意义以及历史角度对哈里进行评价。哈里本人则为我们呈现了深陷矛盾漩涡中心的个体的视点,他的那些看法与观点完全是站在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视角下得出的,那些不满所针对的正是现代性在自身一路高歌猛进后留下的恶果,它们无一例外的正确,正因这份自白是如此毫无掩饰地真挚才会击中读者的内心。论文作者同样处在一种非介入的关照视点下,只不过他的身份与哈里相近,因而可以视为一个“局内人”的更加清醒的看法,他主要指出哈里所陷入人狼两分的自我指涉实际上是将“自我”窄化的结果,但因为同样是哈里所使用的那种分析式的言说方式而更难以被哈里接受。赫尔米娜同样处在“局内”,但她站在哈里的另一端与之完全互补,因而可以说是“局内的局外人”,与论文作者不同,她点出哈里问题的方式往往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面对面的交谈,她的反驳更具针对性,从而更易将哈里从偏执的思路中解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赫尔米娜实际上是哈里的“德米安”,她被派来帮助哈里缝补碎散一地的“自我”,当这一过程最终完成,她也将被哈里亲手引向死亡。

与前半部对世俗与自己如何陷入困境的批判与反思一样,后半部对于凌空高蹈的姿态的抨击同样鞭辟刻骨。全书的压抑感直到赫尔米娜的出现方才得到缓解,但赫尔米娜谆谆善诱点醒哈里最终却还是走向了死亡,给出答案的人选择抛弃这个答案,正是这样的处理才使得那个“幽默”的出路显得如此沉痛。说到底,超脱与和解——这份来自道家与佛教的东方观念在黑塞那里具有拯救性的价值,这种看透世界的荒谬却又最终不得不选择与之共处——甚至是微笑着共处的结论也实在是更深刻意义上的存在主义。相较加缪的那种稍带观念验证式的写法,黑塞的处理无疑更加高级,也因其源于自己的生活而更能令人感同身受。

当在不同的时刻一遍遍重新返回荒原寻找自己的路, 一遍遍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