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必须思想

洞之张
洞之张 @DONPEELE
建筑的梦想 - 评论

翻完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理查德·罗杰斯真的是一个建筑师吗?

我当然不是在质疑理查德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我是说,在过去50多年里,他虽然参与设计了蓬皮杜艺术中心、利德贺大楼、千年穹顶等地标性建筑,但我却无法像定位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等建筑大佬一样定位罗杰斯,你很难指着一栋建筑说:“这栋楼太罗杰斯了!”

换句话说,罗杰斯没有标签化,他拒绝重复自己,无意像古典时代的艺术大师一样留下一个醒目而自恋的签名,不知道他谦卑的性格和幼时的失读症有没有关联。

事实上,罗杰斯有太多条件会让可以成为一个更具传奇性的精英艺术家。从他在弗洛伦萨出生的房间窗口,可以径直看见由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穹顶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父亲是医生,热爱英国,还给了儿子一个英国拼写的名字;母亲来自的里雅斯特一个显赫的家庭,师从从詹姆斯·乔伊斯那儿学习英语,艺术品位不俗;堂兄更是一个极富现代精神的建筑师。

我本人其实对罗杰斯的童年生活很感兴趣,但可惜的是,它们只在书里占用了很少的篇幅。

可以说,整本书里除了青少年时期,之后的私人生活部分,多少都有被罗杰斯拎出来作表率的样子。罗杰斯一直不愿意接受一种纯然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立场,他毫不掩饰地称呼耶鲁校园的建筑风格是“矫饰主义”,包括成名后受爵一事,罗杰斯也自辩,是考虑到这个头衔能让他更好地施展拳脚,顺遂地接受了。

在谈论建筑观念第三章里,罗杰斯的事务所在经手了几个颇费周章的项目后,他本人于1969年写了一份宣言,主张应该创造能够利用工业化技术的建筑,这个想法,在之后的德贺大楼设计中得以实现。

从本质上讲,现代建筑工地应该是一个装配点,零件的制造应该在车间里完成。使用工业部件和系统后,我们的建筑应该基于一系列可互换、适应性强的零件,而不是一个完美的玩屋。它不会是被冻结的古典音乐,而是爵士乐,允许即兴创作,由规则的节拍推动和支撑。

接着他又写道:

我们的建筑不应该是古典的庙宇……而是友好的机器人。

那么,蓬皮杜中心,算是一个能相应用户需求,随时变化的“友好机器人”吗?哪怕在当时巴黎人眼中,它简直是博堡大街上的大象、变色龙、搁浅在巴黎市中心的鲸鱼。关于蓬皮杜中心无需赘言,这一章节使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罗杰斯和他的团队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意外:设计图纸差点无法送到委员会手上;法国建筑师专门建立了一个向他们发起诉讼的Geste事务所;画家说,宁愿烧掉自己的画,也不愿看到它们在馆内展出;预算减半;想吃回扣的法国钢材供应商;最致命的或许还是蓬皮杜总统的去世。但将“蓬皮杜高地文化中心”更名为“乔治·蓬皮杜中心”保下了项目,利用为逝者讳这一点,实在是极为高明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