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向异性的时间

梨子是永恆的
梨子是永恆的 @perpetualpear
注意力分散时代 - 评论

从10月26日就开始看的一本书,因为中间有许多事情打断,所以断断续续到11月19日才读完。最初对这本书的印象以及这本书的开头部分都相当引人,之后出现了一两章节比较形而上学的讨论,相对来说晦涩一些,到了第四章开始进入更具体的讨论后,又变得更加易读和有意思起来——第四章的标题也非常有意思“我们仍是美索不达米亚人”。

哈桑用“时间”这个概念(范畴?)给我所体验到的现代世界和现代科技带来的焦虑进行了融贯的解释——归根到底,是因为蕴含于我们身体之中的时间性和这个世界运转的时间性并不匹配。时间不再是“各向同性”的、完全客观的、完全线性的,而是在个人的体验之中、在技术当中、在时代当中、在文化当中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像空间一般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样貌,是“时间景观”。

当计算机的逻辑成为近乎于真理的理解,当所有人都并不质疑“速度、效率、多任务”时,这本书提出了这些问题:为什么计算机的逻辑如此成功?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好了吗?如果变得更好了,那么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好吗?这些问题之前从未进入过自己的脑海,即使对技术感觉到不舒适,也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是我自己如何面对技术的问题”,换言之,是个人选择、是生活方式的差异——从来没有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病症。

在之前接触过的思想和认同的思想之中,哈桑无疑算是一个“逆行者”:自己更倾向于解构和批判,反主流和反叙事——如果粗糙而不甚恰当地说,更倾向于一种“后现代”的思考方式。(但完全不确定这个词的使用方式是否正确,或者只是一种fancy的表达方式)而哈桑则呼吁一种保守主义在这个时代的“回归”(保守主义离去过吗?),呼吁经典、叙事和结构,让我们重新在这个充满碎屑的时代找回认知的中心、站稳脚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后现代状态”之中。

可以说是被说服了,之前隐含的倾向和观点被哈桑确实地表达到了纸上:不管是电子邮件的形式,还是纸笔、“断线”的生活方式,其中强烈的复古意涵,在更大的概念上理解,也可以是说从“后现代向现代的回归”——需要一个对世界的更连续的、更结构化、更稳定的认知,以对抗无所不在的碎片化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