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一场大梦

Parabellum
Parabellum @Eriol_Wafre
眼前 - 评论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大概一直是个容易被感动的人。有时候我会庆幸自己对这世界还存留着这一份感动,有时候我会担忧,因为在一些预兆面前会感到自己的确比以前漠然,似乎使我感动越来越难了。 我不喜欢这样。

不过在现下,我还是可以先把这样的顾虑抛开不管。

也是近来才发现,自己竟然是一个容易絮叨的人,这一点最初让我有些惊恐。但随即想起高三不想学习的时候看的小说里有一句话:“我总觉得男生一旦展现出温柔体贴的一面,就变得有点婆婆妈妈。”于是也就稍稍释然。——提起絮叨,是因为,读《眼前》的过程,有时候会无声地微笑:唐诺其实大概就是一个有点絮叨的人吧。你看他,细碎地、绵密地,在左传和春秋的世界里往返穿行,念念不忘历史的应然与实然,一讲到动情之处就宛若无节制地絮絮叨叨,仿佛一个和你聊得开心的友人,不惮以丰富的长句、修饰,和漫山遍野的括号来尽情表达,不是于此主题特别有感慨和关注的读者,大概多少会觉得绵长不绝而又茫茫然不知所云吧。

孔子增删鲁史春秋,他自己隐于那“微言大义”之后的面貌,我们从左传中窥见一斑;左丘明(姑且信他为作者)作左氏传,他自己的气度和展望,今天唐诺尝试为我们存之。固然会有此一问:以己及人,是否准确呢?的确,每个人目力所及之处,必然带有他自己的色彩,当年的著书人、今日的解读者莫不如此。一部书必然带有作者的气质,契合者爱之,无感者弃之。而我宁愿选择感动并信它为真——至少是因为,这里有着某种令我向往和歆羡的状态——再或者,这也是我自己在某些时候的展现。 每当此时,我便不得不感慨地想起,“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斯文之命。

稍稍习惯了唐诺的语言风格之后,便能读得很顺畅。让人会向往他这样的书写方式,那些深刻的关怀和深情的表述,来来去去,总是历史之中那些不该熄灭的光——虽然,全书下来,形容词会不会有堆砌之感,就因人而异了。书中确有观点我不敢苟同,但于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观点,而是,我喜欢这种感觉,喜欢它的一切动人之处。 而且,对于我现在这个脑子不灵光、写点东西特费力的状态来说,这么流畅的书写简直太迷人。

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去看看我们的先人们曾经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和生活。在一个因岁月的迢遥和历史特有的模糊不清而显得朦胧不确定的时代,寻找一些感动、一些执念、一些唏嘘感慨、一些永恒的哀伤,一些不灭的光芒。

令人想起,《卜居》里心烦虑乱、不知所从的屈原。他去见太卜郑詹尹:世事如此,我将如何自处?我是勤勉恳切,循生命之本真,还是要迎来送往不可终日,倦怠于自我之外的冗杂呢?是孤标逸傲,昂然不屈,还是终将要走入命运的俗套呢?孤独至死,抑或终于屈心抑志,在人群中慢慢隐去自己的面孔?世界是非莫辨颠倒黑白,无人知我廉贞: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面对这样痛苦的疑问(甚或可以说是质问?),太卜释策而谢道:“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人生二路”,这样艰难而挣扎的抉择,神也无法替你决定。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