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平浪静”不等于一汪死水
《风平浪静》花前二十分钟讲了一场狗血的凶杀案,花后十几分钟讲了真凶的结局,然后用剩下的九十几分钟告诉观众什么叫狗血、无聊而廉价的“日常生活”。 首先这不是一部犯罪片,而是一部非常不成熟的文艺片。尽管现如今很多的社会犯罪题材的电影都带有一些导演独特的文艺气质并寄希望于从中折射出人性和社会现实中阴暗的那一部分,但讲好一个故事、塑好一个形象仍是这种以故事情节本身为主的电影的基本要求。然而李霄峰在这两部分完全没有做好。看到片尾你会清晰地意识到,导演和编剧(编剧之一就是李霄峰自己)的意图完全是抱着一种“懂我的人一定会懂,不懂的人说了也白说”的心态来传递的。 故事层面,凶案的案发完全是一连串的偶然串在一起的。我认为悲剧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必然性,无论这种必然性是来源于人物自身还是大环境。哪怕这种必然性微乎其微也不能轻易放弃,否则就变成了我前些年就能写的幼稚矫情的丧气文章。李霄峰显然是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这种必然性,仿佛将主人公宋浩的命运交给了变幻莫测的台风天(台风的生发演变好歹也有规律可循),硬生生写出了这么个凶案,就跟先写结局与过程、最后随便糊弄了一个起因上去似的。中间九十分钟的过程也令人感到尴尬与不适。或许是我前二十分钟看得不够仔细,但我确实没有看到潘晓霜这个人物的正式出现。结果在十五年后宋浩返乡的时候两个以前基本不熟的人就这么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相遇,然后在潘晓霜的单方面强攻下二人迅速上床光速闪婚。而李唐这个人则更奇怪了。一个官二代公子哥做地皮生意倒无妨,但他仿佛只是一个穿西装的放浪包工头一样,竟还要亲自到拆迁工地监工。纵观宋、李、潘三人身份,无一不是官二代,但宋犯了事出走他乡,李当小老板却没什么老板的格局,潘竟然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当收费员讨生活。而故事的设计上明显是存在官员以权谋私的情况的,到了官二代这里却毫无作用,实在是别扭。整个故事的结局就是放烟花,从点引线、引线燃烧到烟花绽放都很漂亮。但前面用如此劣质甚至是错误的材料造出了一个奇形怪状、质量不合格的烟花,你要我如何接受这个烟花能成功点燃且很漂亮的事实? 在这种故事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可想而知有多么单薄。宋浩是纯粹的木讷,潘晓霜是纯粹的爱恋,李唐是纯粹的疯狂与坏,宋建飞看上去像是个有很多面的人,但在导演和编剧的手里就是纯粹的冷血与无奈。剩下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工具人,缺乏感情与行事逻辑。整个中间过程对宋潘二人的感情刻画堪称无聊至极,而引入潘晓霜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他爸是公安。 综上所述,我从开头的狗血设计上感到不适,到中间感情戏尴尬得几欲退场,再到结尾看明白导演的意图,最后只能给这个电影一个不及格的评价。或许导演的意思就在于“人在社会中变成了工具、不再是完整的人”这样的高深表达,但这样的深刻意味完全可以用更高明、更有故事与人物基础的电影来实现,而不是堆砌漂亮的镜头与光影,把一个一汪死水、无法令人共情的烂故事强行推上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