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礼物

一只
一只 @lynnnotfocus
浪漫主义的根源 - 评论

好书。我想了许多年的事早已有人想清楚了,而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沿着前人走出的路径偷懒……

读完长叹一声,西方几千年来的思想争议仍未超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师生二人之争。伯林说浪漫主义者反对的是亚里士多德那要将世界一切纳入人类知识体系的努力,要求承认宇宙的混沌和人类灵魂深处的不可知,而我要说康德的“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自由就是服从绝对律令(理性)而拒绝服从感性”“人是自由与自然的结合,而在审美判断的活动中最能体现人的这一特点”,其源头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我们有logos,有采集和区分的能力,正是logos给了我们判断的能力——而这意味着自由。而柏拉图说,知识即道德,人的认识能力只意味着我们能更接近那永恒不变的唯一真实:eidos,idea。我们究竟能不能认识这个世界?康德说不可能,我们只能认识自己设定的表象,这就是他给科学划定的界限,他的认识论哥白尼革命;而读完infancy and history就被我弃之脑后的哈曼居然在此出场:我们必须承认有不可认识之物。认识论之争必然导向伦理学:是否存在一个不同人之间可以共同享有的共相、共识、共同的行事法则?如果有,那么这个“共”是什么,由谁来确定?如果没有,那么持不同意见的人们如何共处,我又该如何在保全“我自己”的同时与绝对不可认知的他者共在?海德格尔给出的回答是“听凭良心的呼召本真地存在”,但这本真在世所能依靠者只有我自己,注定孤独。列维纳斯给出的答案是在绝对的大他者面前保持谦卑,阿多诺和本雅明说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星丛,而非星星本身。从苏格拉底为真理而死,从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费希特说,当我意识到了“我在认识我自己”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再只是自在之我了。从人类试图为理解人类心智、为在这岌岌可危的世界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起,浪漫主义的根源就已被埋下。我现在接受的答案是:不存在这样一个答案。但在这样一个多元、混沌、强调共存与承认的世界里,癫狂、为所谓理想奋不顾身的激情、非理性与扑灭一切反对者的专制主义也在抬头。究竟应该去往何方?我不知道,而这也如伯林所说,是浪漫主义留下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