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漫长的PTSD

2017-09-25 10:46:01 <!--more-->

我们可能战死战壕,也可能客死异乡,但别忘了,那一枪早就发出。

引用这句话不是褒奖。这句话前后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刚入伍,施鲁姆宽慰林恩说的,如同“生死有命”,而第二次时施鲁姆已经死去,林恩作出了返回战场的选择,这已发出的枪,是预定的死亡,是因果律中已经存在的终点。

事态如此:没有人能理解任何人,也没有人能挽救任何人,命运是自己决定,也是上天注定,逻辑自洽。

首先,没有人能理解任何人——我想李安表达了这个,尽管我不觉得说明一个我早就充分意识到的事情有多了不起。无数人的喧嚣吵嚷就是毫无意义的背景音,毫无意义。

当人们作出诠释的时候,事实上是被诠释的是他们自己,永远没有诠释,被淹没在诠释之下的也不是真相,是材料。只有材料本身,只有影像,只有文本。

如果可能的话,没有读者,没有观众,没有世界。材料就会是单纯的材料,不用在各色眼光中被衡量一番,只是这样也毫无意义了,因为意义就来自诠释。

放在影片中,所谓120帧的作用就是让你跟着比利林恩接受一场PTSD,甚至认同他的选择(他的诠释),跟着嘲讽那些对一切都一无所知,却作出判断的各色人等。 然后自己陷入沮丧和无穷的诠释中。因为“他们”,林恩和他的同伴,是不被理解的。

但是他的决定是什么?是回到伊拉克战场中,回到硝烟里,继续屠杀,继续被杀,继续一切对他自己来说也许本能结束的东西。

所以……越想越闹心。

虽然说看啥电影都瞎操心想看出个意义是胡闹,但是我在站在林恩那面沮丧完之后,又感到林恩姐姐那面的无助。

姐姐想要,但救不了林恩,客观上她在做对林恩正确的事,但她只能站在和林恩不同的世界,伸出手却并不可及。

围观的看客最多像拉拉队的漂亮女性一样亲近一下英雄,嗓音突兀地透出对他们中止服役的毫无想法。所谓并不存在的救命稻草。

无法责怪林恩,现实生活显得怪异地色彩斑斓而格格不入。别人哪怕苦苦央求也不能拉你上来,哪怕是姐姐。

可以把这个代入一切生活,对,我诠释的时候也是在诠释自己,沮丧而无助。

虽然感受蛮多,不过还是坚持7分,因为看得困得不行,印象又很fuck up,坦荡荡。

抽到了免费观影,但以上这篇影评算是捣乱,有点愧疚。

杜比影厅120帧的感受:体会比利林恩漫长的PTSD。

认真说说,本人四眼,戴着厚又宽的镜片去看的,杜比专用眼镜又很厚,调整半天最后选择了架在鼻梁末端这种姿势(有条件的话建议戴隐形)。影院没关灯时看得到反射,取下自己眼镜观察了下,确实戴上就会看到自己眼睛不是我四眼的锅。

关灯之后,异常清晰地看到一切。如果电影名是比利林恩的“中场秀”的话会很切合杜比的观影感受。高帧率带来的是脸上的痣,嘴唇的血色(微博上玩梗求色号的朋友hhhh),以及战场上不会雾蒙蒙的飞溅的尘灰。这些打不到脸上却像生活一样展现在面前的东西,像上世纪的楚门秀,是我们的真人秀。

色彩。它是除掉高清晰度外,我注意到的另一样东西。片中林恩和伙伴们开始穿着军礼服,在不同环境下的色彩变化就是(或者极度接近,非专业人士)真实中的样子。尤其是阳光下看到的那种鲜活,进一步促进跟随比利林恩视角的体验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