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想成为安兰德呢

有人问我伯德小姐讲的什么故事,我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在问“你能描述梵高的星空有哪些颜色吗”,又或者是“你给我介绍一下mika这个歌手吧”。 我只能说,上一次遇见这样让我无法表达的电影,是马丁·麦克唐纳导演的三块广告牌。
是在一个阴雨天的下午,我在听山形瑞秋时无意间点开了网盘,于是点开了这部电影。开始的镜头语言和叙事细节让我有些无聊甚至是一种不安,时不时会回复手机上的消息来掩盖这种心底的情绪。一个小时之后,我不得不暂停它来彻底而痛快地哭泣。 很久没有这样哭过了。 人物并不多但是都很丰满全面有着自己的性格,不会过分夸张但是也有波折起伏。家里收留的黄种人米格儿,在天主教氛围长大的同性恋丹尼,看起来很酷其实极度无知的乐队成员凯尔。每一个适当的转折与发展并不会让人觉得意外或吃惊,却仿佛真真实实地看到了那个人。最令我感动的情节之一是在咖啡馆外的相拥和安慰,让我补全了在读《无声告白》后心里留下的最大的意难平。 谁不想成为安兰德呢,但我们都太笨拙了。在无知的青春做着虚妄的梦,追求看起来的受欢迎,怎么也没法学好的数学,看起来努过力但是还是没有被想去的大学录取。伯德小姐恋爱也决绝,撒谎又背叛,言出不逊又心中有愧,急切想见识这个世界又渴望着能够被母亲认可。 我承认,这就是我。我之所以哭,是因为我在一帧帧的镜头中看见了我所做的所有的事,墙上写下以为会长久的名字,和母亲随便两句就能吵起来的气氛,虚荣和伤害,背叛和原谅。我一直试图变得更好,试图摆脱过去的笨拙,试图成为冷静睿智而完美的安兰德。我不愿去接纳那个自己,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我做过的所有不好的事,我是如何伤害我最亲近的人却从不肯将埋在心底的道歉表达出来。 这部电影把我所有的藏得最深的、最不堪的、我最不愿接纳的心思摆出来,放在曝光灯下给我看,而当最后一张张母亲废弃的信被父亲送到伯德小姐手中,所有的小心翼翼被放在眼前,我从未像那时如此思念我的母亲。 伯德小姐最后离开了她的家乡却又更深刻地意识到了她是如何爱着这个地方,她重新接受了克里斯汀这个名字,开始了新的生活。最后的那一句I love you最终还是藏在连续几句Thank You中说出了口。 过去的我很令我自己讨厌,但倘若我连我自己的过去都不愿回忆不愿接纳,那些即使是在那个情况下依然爱着我的人,便随着这些我不愿面对的回忆,永远搁浅在了时间中。 我们都很蠢很笨拙不完美,但是我们都有着炙热深刻又美好的情感,不服输和倔强,他们都是让我成为今天的我的原因。 盖茨比没有走到灯塔,Lucien最终还是放下了笔;悉达多走过了那条河,斯通纳的书跌进黑暗里;斯内普教授最后一刻仍凝视着哈利的眼睛,而美队欠下的一支舞曲也再未响起。世间万般遗憾啊,终究是埋不净。
我们都想成为安兰德,可到头来我们只能做我们自己。 不过这也没关系,因为爱你的人爱的正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