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响技术概论作业]《The Rock》:生不逢时的神话

kalas
kalas @kalasnikf
勇闯夺命岛 - 评论

据说《勇闯夺命岛》在当年(1996)上映时票房不敌《碟中谍》(同为动作片相比较)败下阵来。即使Rock 提前一年上映,还是有可能会落败,因为1995年另有一部blockbuster——007的《黄金眼》。

但是这说明了什么呢?至少我们看到,1994-1999年这六年间,好莱坞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岁月,至少在中国人心目中,从1994年第一部分账式大片《亡命天涯》(The Fugitive,一代影帝哈里森·福特主演)开始的一连串好莱坞大片,组成了90年代中后期的黄金年代。人们认识哈里森福特、认识了施瓦辛格、认识了尼古拉斯凯奇、认识了布鲁斯南(那个时代的邦德007)。在那样一个每个导演都是极富激情,灵感无限的年代里,要想夺得头魁实在是不容易。那个时代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如此经典,让人百看不厌。所以说,Rock 在那样一个年代落败,实属生不逢时。

毫无疑问,the rock打破了人们既有的道德观念,在这部电影里,真正称得上“反派”的可能只有那两个两个存心搞破坏的士官。哈默准将是基于正义的理由一时想不开而做了恐怖分子,他的困境正如一句老话:“我爱国国不爱我。”尽管如此,他也并没有把对国家恨发泄在普通民众的身上。占领rock岛时他偷偷让学生参观团先离开以避免伤害儿童,最后一刻改变导弹方向都体现了他身上人性的光辉,老特务梅森说得很准:“他是一个军人,不是屠夫。”;而老特务梅森为国尽忠却被国家抛弃,整整蹲了30多年大牢,但他也没有怨言,只是默默地等待机会;即使是令人反感的FBI局长沃顿,坚守从胡佛(FBI终身局长)时代就留下的使命:牢牢看住梅森,为国家尽自己的职责。尼古拉斯凯奇更不用说,这个“英雄”打破了以往英雄人物“无敌小强”的形象,他也会胆怯,也会慌乱。但是因为使命的存在,驱使着他终于克服恐惧,完成了人物。

影片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多种心情,先是哈默将军的控诉,再是“义愤填膺”的行动,从凯奇的惊险拆弹,到康纳利机智逃脱和他见到女儿的短暂温情。最让人落泪的一幕当属陆战队和海豹部队的那场对射戏,两支可以说是同袍兄弟的部队竟到了手足相残的地步。让人无限唏嘘。虽然后面凯奇和康纳利的行为是好莱坞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但是有了两个人的演绎,更体现出一种合作精神。

至于说到视觉和听觉的技术问题,我其实对音效并不是非常有研究(有研究也就不会来上这门课了)。据说那段精彩的追车戏用得是实拍,所以声音都是真实发出的。而且应用了大量的短镜头,使得在整段戏中,基本没有超过10秒以上的镜头,所有镜头差不多都在5——8秒之间。而且镜头设置多样,除了没有俯拍,跟随、平行、正视甚至在史丹利和梅森驾驶的车头前方绑上摄像头,整段戏让观众目不暇给,高度兴奋。

最后想说一点的是,本片的配乐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好莱坞配乐大师(可能也是好莱坞最富盛名的)汉斯·齐默尔(Hans Zimmer,另一位是《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的配乐者威廉姆斯)的代表作。表现哈默将军的悲情theme和表现康纳利的紧张theme都成为了电影配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引用。因为我是个搞音乐的人,所以对配乐会有比别人更多一点点的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