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太高怕摔著蛋

(写在最前面,“多抓鱼”个烂货,买的新书都能掉页,假设不是出版商的锅那一定就是你在卖盗版!)

双面胶都救不回来 2021年九月16日读完

(写完这篇人都麻了,读书的时候走马观花没太认真,只能提炼一点核心的观点作为书评和分享)

我在2020年3月17日,记得当时似乎是疫情前夕吧,到豆瓣标记了“在读”,中间各种事件交错后,心力憔悴,再加上自己本身地理知识极度拉垮,连“新几内亚”在哪里都要在Google Map上找半天,越读越没劲,也就索性不读了,所以空档了一年之久,上个月想起这本还没拆开塑封的书(说明一下,以前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这本书),这类专业性较强的书也总免不了在电子设备上越读越难读的情况。

玩过游戏“文明5”的朋友大概读这本书都会有更加清晰的轮廓,即对国家,地理,群体,部落,个体,技术,关系,资源等名词特别敏感,缘由是地理资源是文明发展的第一步。

基于“地理决定论”所延伸出来的视角,在这本书里无处不在,所以和电子游戏“文明”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在人类迁移繁衍的过程中,为什么最早的亚欧大陆的人类有些成为了现在的欧洲人并且由过去的落后逐渐发展出工业革命而超越中国?为什么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美洲的原住民被殖民?为什么中国可以在几千年都维持全民倾向维护国家统一的认知?为什么日本人能够在1840年后一举超越中国却在抗战14年里深陷中国战场难以抽身?

这些疑问首先基于自己不成熟的历史观以及极其浅薄的文史能力,想要一个标准答案是很难做到的,在这本书里能得到的视角却远超过这些问题之上,这才让自己能够斗胆写下书评以及借书评思考更多与此有关的答案。

“to know” 首先纠正一个容易理解错误的观点,“Science”的单词中文译作“科学”,来源于拉丁语的“scire”,也就是"to know",意思指代表对未知保持好奇的状态,并研究了解后成为"已知",而国内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常常认知为"科学"与"非科学",这违背了本身词语的含义,也就混淆了动机,被错误解读和认知。

我想就这个观点再往下延伸,也就是,怎样的研究方法才是合理的,基于大胆的猜想和验证,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认知。

首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最早的亚欧大陆的人类有些成为了现在的欧洲人并且由过去的落后逐渐发展出工业革命而超越中国?”

书中的观点极其有趣,从地理角度上看,新月沃地与中国大陆上的人都顺利发展出刀耕火种的集约型耕种生产粮食的技术,对比早期由部落采集和游猎社会效率更高且危险更少,且更能加长食物的保存时间。转变为集约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社会,中国,生产力模式的转变从而导致生产效率的提升和食物剩余,因为这样,养活了部落领导者,军队,文官,外交人员等等,这也是由部落转向国家概念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足够的粮食剩余以及保存技术发明,才能有余力发展文字以及领土扩展。

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什么导致中国在错失工业革命的机遇?当欧洲在公元后的100年左右,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也没有足够的且同一的共通制度统御全境,往后再无可能形成像中国一样的帝国,但也正因为分裂领土的局面,没有上行下效的统一的贵族阻力,哥伦布才在各种否定中最终找到同意提供资金的国王。

从书上历史经验不难看出,中国失误在于过分的集中的Power,这也导致如若领导层对外决策出现错误,则会导致将新兴的技术的发明被扼杀在襁褓之中,当然这也只众多缘由的其中之一,但也刚好说明,欧洲,分裂而非大一统的情况更有利于商业文明的发展,从而鼓励人类社会商品的等价交换以及平等观念,对技术发明专利的保护,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工业革命的开始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对比中国社会农业君主制社会,此消彼长自然而然的事情。

GGS(Guns Germs And Steel 后面统一简称为GGS)用了大量的篇幅在尝试回答朋友耶利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本书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做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

我读完整本书后(走马观花),建立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的初步理解,“为什么是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以及美洲的印第安人被白人殖民,而不是这些原住民殖民欧洲?”

用书中的封面画作来作为阐述观点的开始

Pizarro Seizing the Inca of Peru(1846) 这幅画作描绘的是西班牙人皮萨罗带领168名西班牙士兵组成的战斗队伍于1532年在印加王国长驱直入并成功俘虏国王阿塔瓦尔帕的场景,而当时,阿塔瓦尔帕所在的帝国中心拥有数百万的臣民。这让人无法理解,区区百人的西班牙军队居然能成功俘虏印加国王,这里便也是回答上面疑问的不错的开始,皮萨罗的队伍虽然仅有百人,却各个手握长矛,使用钢刀,钢制盔甲和马匹,阿塔瓦尔帕虽然拥有8万人的军队,却只有木棍、狼牙棒,短柄斧头,落后的装备自然无法抵御西班牙骑兵,这样的装备悬殊以及文化差异,皮萨罗胜利也就不难理解了。

印加帝国在此前因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将已经对于欧洲有相当免疫力而美洲没有的天花、麻疹、流感、斑疹、腺鼠疫等一系列病毒带来美洲,基于这样的情况,此前于1526年,天花的流行竟导致印加帝国国王瓦伊纳卡帕克,此后印加帝国陷入争夺皇位的内乱,最终阿塔瓦尔帕平息内乱从而给西班牙皮萨罗可乘之机,否则皮萨罗要对付的将会是一个团结的印加帝国,皮萨罗能获得这场战役的胜利,除了病菌,枪炮,还有文字和航海技术,没有这些,西班牙并不能如愿征服印加帝国,导致这一情况的也正是地理条件的限制。

GGS观点中,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美洲并没有供可以被原住民驯服的马,也没有发展出文字,也许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没有发展出冶铁的技术,在抵御西班牙骑兵自然吃了大亏。如此看来,欧洲的地理环境让欧洲人拥有了对世界的好奇心,所以,在往后的历史里,基于这样的协作发展征服内耗,一系列发展历程中,对技术的探索和需求日益增强,最终在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帝国主义的发展终于向东方下手,于1840年发生了第一次的较量,这与西班牙人皮萨罗生擒印加帝国国王阿塔瓦尔帕的场景相似,他们的好奇心也同时给予了世界其他民族灾难。

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不可驯化之处 在以上论证中,足以说明,地理条件的差异必然导致拥有这样的民族性格不是基于“他是安格鲁撒克逊人很聪明很好斗,他是印第安人很原始很落后,他是新几内亚黑人很愚蠢很懒”,恰恰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受限导致的发展环境不均等。GGS讨论范围足够广,35万字将人类历史以上帝视角纵向打开,从上面的各个例子,再去解释中国的统一而非像欧洲的分裂也并不困难,在此我也更倾向得认为,在这些事情上并不存在平行宇宙的可能性,所谓的假设并不存在,基于地理环境的发展导致的一次次选择又成了历史必然。

最后感谢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的分享,读下来唯一遗憾的大概只有翻译不太对我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