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带私货的读书笔记
版面设计的原理 -伊达千代
- 设计是为了信息
设计的本质是为了将信息更有效率地传达。设计好比疏导交通,好的设计使得信息流畅地传达,失败的设计则引起信息的大堵塞。
0.1 设计流程
STEP1. 理解。了解受众是谁,设计作品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怎样达到这个目的,提出design solution
STEP2. 整理信息,按照内容将其大致分为几大块
STEP3. 将已经打组的信息制作成表格,重要信息高亮
STEP4. 确定版式,使用灰阶确定信息的层级和版面的平衡
STEP5. 确定look guide (基色,强调色和辅色,以及字体和字号),以便设计中进行复用 [ 详见6.2 ]
STEP6. 将信息结合look guide放置到板块中
STEP7. 在重点信息的设计上添加变化
STEP8. 添加细节(装饰,图标等)
0.2 重要&不重要
重要的信息:大,重,粗,个性,大留白,高彩度,高明度,夸张,富有变化
不重要的信息:小,轻,细,共性,小留白,低彩度,低明度,合理,遵循规则
- 排版
1.1 以分量来思考
设计前,要先在脑海中把元素转换为分量进行模拟思考,确保版面平衡(或不平衡)。将版面转换为灰阶有助于进行这种模拟。平衡的页面四平八稳,而故意打破平衡的页面具有张力。
1.2 比例
黄金比例是1:1.618,1:2被称作白银比例,日常使用的A型,B型规格的纸张都是这个比例。这个比例的特点是将长边对折后形成的四边形长短边之比还是1:2,比如A3纸对折后就成了A4纸。
比黄金比例更宽的图片给人更强的稳定感。
比黄金比例更窄的图片并不常见,给人新鲜的感觉。
1.3 图文配置
文字流和图片的关系,可以想象成河流和石头。读者摄取信息时是「顺流而下」的,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如果图像这块「石头」被配置在文字的河水流过的地方,阅读就会被阻断,造成不好的阅读体验。切记要保持河流的畅通。
1.4 留白
留白是负空间,设计时要注意负空间的形状。
有关联的要素之间留白要小,而重点信息周围大量留白可以起到强调作用。
整体而言,面积大的留白给人奢华和高级感,但是相对显得冷清;而面积小的留白让人感到热闹欢快,但显得拘束紧迫,甚至有点廉价。
1.5 网格
所谓「网格系统」,就是事先把版面用网格分割开,再将文字和图片适配进网格的设计手法。早在1950年就在欧洲开始使用了。
pro: 条理清晰,复用性强
con: 制约了设计的灵气,使得版面死板
网格系统比较适合用于文字量大,页数多,风格严谨而理性的作品。
1.6 版心
设计时,要在叫做「版心」的假想边框内进行设计。绝大多数元素的配置都不可以超出版心。
1.版面率
版心占据整个版面的比例叫做「版面率」。
版面率高,四周留白少,会由于登载的信息量大而带来欢快热闹的感觉,但也可能会因为信息overwhelm而影响阅读体验,或者带来廉价的感觉。
版面率低,四周大量留白,虽然降低了登载的信息量,但这些留白会给人高雅平静的印象。希望读者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每一页的信息,快速流畅地翻页时(如名牌时装的商品目录),经常使用降低版面率的手法。
可以模拟思考为:
巴士人多,亲民,日常;高级轿车只能坐很少的人,但是高级有档次。
2.版心位置
版心较高的排版会带来创新,新鲜的印象;版心较低的排版重心低,会显得更稳重。
3.出版物的版心
书的版心的上下边界成为天头和地脚。
在为对开的装订书设计时,装订边要比裁切边多预留5-10 mm的空白。
注意:
有时将图片或元素的一部分设置在版心边界之外,可以给平淡死板的排版带来变化🔨
版心线不是出血线!
格式塔(Gestalt)原理
格式塔学派是心理学重要的学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又称为「完形心理学」。Gestalt在德语中意为「模式,形状,形式」。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对事物的感知并非单单通过对其组件的感知,而是通过融合过去的经验,将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
格式塔在设计中的5项法则是:简单,相似,接近,闭合,连续
2.1 简单
大脑倾向于将看到的各个部分整合成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简单的统一体。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作品的整体形状,养成大局观。
2.2 相似
我们容易关注那些外表相似的物体,不管它们位置是否相邻,大脑总是把它们联系起来。因此在设计时注意使用重复的手法。
2.3 接近
元素之间的距离接近,视觉上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整体,而其中的单个视觉元素的个性会减弱。因此把传达信息接近的元素打组靠近配置,而不相关的信息之间要远离。
2.4 闭合
人们在观察熟悉的视觉形象时,会把不完整的局部形象当做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视觉上的结束,称之为「闭合」。如果局部形象过于陌生或简略,则不会产生整体闭合的联想。利用闭合原理,设计时隐藏部分元素,可以使设计变得有趣。
2.5 连续
人的视觉追随一个特定的方向延续,以便把元素连接在一起,使它们看起来是连续向着特定的方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一点,强调元素的方向性。
- 文字的编排
3.1 字体
统一字体会带来整洁的感觉,但是在一些作品上可能会显得太过朴素,设计感不足;而过于频繁地使用新奇的字体会让人产生厌烦感。
字体本身是具有性格的,彼此之间也存在情绪对比。此外,字体具有装饰性。
矮胖/粗的字体显得稳重,瘦高/细的字体显得新鲜。曲线的笔画显得柔美,直线显得刚硬。
3.2 字距和行距
日文的横排需要适当缩小字距,以免显得松散。
文字间的空白叫做「中宫」,一般来说,字距不可以小于中宫,行距不可以小于字距,栏之间的距离不可以小于行距,否则就会造成阅读困难。
一般来说,将明朝体(宋体,serif字体)的行高设置得宽一些,而黑体(san serif字体)的行高设置得窄一些。
一般来说,报纸一行16个字,杂志20个字,单行本40个字是比较适合阅读的行长。过长的行长容易造成阅读错行,而过短的行长使文章显得零碎。
3.3 日文和英文
横排的日文需要适当缩小字距,以免显得过于松散。
日文和英文混合存在时,会觉得英文小且与日文的位置错离。这时候需要加大英文的字号并且调整位置。
若在竖排文章中加入英文或数字的话,这部分文字必须转动90°。
- 线
线条同时具有联系和分隔两种作用。
4.1 联系
线条可以引导视线。人们的目光会随着手画线条的方向移动。
线条还可以连接要素。在文字块等组合的旁边加上线条,能让人理解它们是有连续性的整体,从而显得有条理。
4.2 分隔
隔线的分隔作用随着它的粗细,长短和深浅而变化。
较细的隔线优雅纤细,但有时也让人感觉冷酷或神经质。较粗的隔线温和且醒目,但是有时会让人感到沉重的氛围。
文字的粗度/深浅和隔线的粗度/深浅需要明确地区分开,避免阅读时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此外,用不同颜色的面,也可以对版面起到分隔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面的形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面的边界是直线还是曲线,是色块还是渐变还是花边影响着版面的个性。
- 对比
在设计中,控制元素之间的对比度有助于建立信息的视觉层次,让关键信息突出展示。
5.1 尺寸对比
元素之间的大小比例也称为「跳跃率」。跳跃率小的版面平稳安定,跳跃率大的版面显得活泼有朝气,大的元素给人印象也比较突出。
此外,要强调这种尺寸上的对比时,将大的元素和小的元素并置效果更好。
5.2 色相H(冷暖),彩度S(灰艳),明度B(深浅)对比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两个并置的元素能否被看清,只取决于它们的明度对比。
5.3 有机无机对比
有机的形状,字体(比如手写体,装饰体)与规整的,无机的形状和字体构成对比。有机的形状和字体令人感到新鲜,意外,感性,而无机的形状和字体令人感到安稳,成熟,理性,有条理。
(注意:字体对比本身也存在大小,粗细,疏密,曲直,高矮,宽窄,繁简等对比,而这种对比只有特别明显时才能达到效果)
5.4 软硬对比
软:柔软的纹理材质,曲线,圆角,渐变,软的色彩(低彩度,高明度,暖色),女性或儿童的形象,小动物,自然,感性
硬:坚硬的纹理材质,直线,直角或锐角,块垒分明的色块,硬的色彩(高彩度,低明度,冷色),男性形象,工业,理性
注意:当纹理和材质覆盖整个版面时,对版面的氛围起到决定性左右,可能会导致整个版面都被该材质的效果所支配。所以作为背景时,纹理材质的选择宜微妙。
5.5 虚实对比
虚:模糊,高透明度,低对比度(比如背景)
实:清晰,无透明度,高对比度(比如前景)
5.6 疏密对比
密集:留白小,重要性低,个性不明显,有热闹感,甚至显得庸碌
稀疏:元素周围大量留白,重要性高,个性明显,有宁静的感觉
5.7 秩序对比
当设计遵循某种秩序时,打破该秩序的元素与该秩序构成对比。比如在网格设计中加入打破网格的动态元素,可以突显该动态元素。
5.8 繁简对比
繁复的花样,pattern或者照片,与简单的色块,字体形状可以构成对比。简单的背景与复杂的字体或者点缀也可以构成对比。繁复的花样和字体使人感到复古,庄重,华丽,而简单的形状和字体使人感到现代,轻松,随意。
5.9 轻重对比
轻:浅,细,小,轻而上升的元素(羽毛,泡泡)
重:深,粗,大,重而下沉的元素(铅块,石头)
- 配色
6.1 配色方案
配色是否和谐,只取决于彩度和明度。
「色调」是指同一彩度和明度的一组不同色相的颜色。配色时只要从同一色调选择颜色,页面的色调就会和谐。
使用何种配色方案,取决于版面本身的风格。若比较素净,可以选择多一些素色,但若本身颜色就艳丽,不宜使用超过两种颜色。可以模拟思考为服饰搭配:若身着朴素的衣物,就容易搭配出统一感;而若身着鲜艳华丽夸张的衣物,便比较难以谐调。(pattern也是一样,若使用太多就难以谐调,且越华丽的花纹越难以谐调。花纹越大存在感就越强,可以适当将花纹缩小。)
单色方案:没有辅色,或者辅色与基色仅仅构成明度上的对比
相似色方案:辅色与基色是是相邻色
互补色方案:辅色与基色是互补色,也就是色环上对面的颜色
分离式对比色方案:辅色是基色的互补色两侧的邻色✨
对称三色方案:辅色和基色是中差色,也就是在色环上相距120°
6.2 UI设计的配色流程
因为UI设计会用到很多灰度,所以本身可以带来天然的灰艳对比。也就是说,基色要艳。
STEP1. 确定基色的色相。根据品牌的目标用户和设计目的确定基本的风格和情绪。可以根据关键词google相关的图片获得一些感觉,然后找到一个大致的颜色。注意跳出思维定势,比如为年轻女孩设计网站不一定就要用粉色。如果客户已经有logo,那前2步可以忽略。
STEP2. 确定一个大致的明度和彩度。
STEP3. 在Dribbble里搜索这个颜色的设计,看一下它在其他的设计里是如何被运用的,然后确定基色。
STEP4. 根据网站的气质决定配色方案,然后通过配色方案选取辅色。(可以借助paletton寻找颜色)
STEP5. 将基色以overlay模式混合给#424242(深灰)和#fafafa(浅灰),透明度调节至5%-10%,拾色,确定灰度色(如果基色是蓝色的话,透明度可以高达40%)。
STEP6. 将基色,辅色,灰度色,黑(深灰),白(浅灰)制作成color palette。
- 最后,细节
Devil is in the detail.
7.1 阴影
阴影的位置能表明光源方向,阴影的模糊程度能表现要素浮起的高度。
若要为图片加入阴影,要确保影子方向和图片中的影子方向一致。
若是为同一版面中的多个元素添加阴影,要确保所有元素阴影的方向一致,并且阴影的方向要结合版面所暗示的光源方向。比如,若背景使用了浅色到深色的渐变,阴影要在深色的一边。
注意:
在一个光源下,多个物体投下的阴影的重叠部分是不会有透明度的叠加的。
有几个光源,就有几个阴影。不同光源投下的阴影会有透明度的叠加。
如果物体有透明度的话,阴影的颜色会随着物体的颜色改变。
除了阴影意外,要注意物体脚下的反光。反光的颜色是物体的颜色。
如果有颜色的光线照射黑色的阴影,阴影会呈现该有色光的颜色。
7.2 面孔
人脑对面孔具有天然的敏感度,因此面孔的使用可以使整个版面得到强调。
面孔在版面中的尺寸大,或者面孔占全身的比例大,会使得人物的人格特性突显(理性的,权威的,富有经验的,痛苦的,妖娆性感的,神秘的……),表情或感情等内在特征也会随之浮现。
若版面内出现人物的身体,视线就会被分散到整个身体上,读者就会漠然地认为版面中有「某人」。
成熟的面孔,使版面具有知识性或权威性的理性气氛,孩子气的面孔则能营造纯真或柔弱的感性气氛。
此外,其他的生物,特别是眼部及其周围的面部特征也可以强烈吸引视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