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伊朗女同学关于此片南辕北辙的理解+花絮翻译

白月
白月 @J_inthecities
克兰先生 - 评论

法语课两人一组介绍一部于巴黎拍摄的法国电影,我的伊朗拍档女同学推荐了这部比较冷门的片子。(我们俩都很喜欢。)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发现就算是这样一部剧情并不算复杂的作品,站在不同角度的不同人也会有南辕北辙的理解。

1,主角是犹太人吗? 我跟几个在网上发表过影评的中国网友一样,认为主角并非犹太人,而是在这场如猛兽袭来的历史洪流中,被宁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纳粹误伤的人。 而我的伊朗女同学,认为主角是犹太人,荷兰有另一支Klein姓氏的借口并不能自证他就不是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就是遍布世界各地拥有各种国籍的。

2,主角的脸长得像犹太人吗? 我认为主角的长相很明显不是犹太长相,典型的犹太长相是伍迪艾伦那样的。一个明显不是犹太人的人被一个同某个犹太姓氏一样拼写的姓氏困扰,才凸显了纳粹的严苛,事件的荒诞。 我的伊朗女同学认为犹太人无法从长相判断,有犹太血统就是犹太人(特别是来自母系的血统)。

3,影片最后主角的律师拿来的出生证明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认为是真的,因为没有其他线索暗示出生证明是假的。实际上到了这里,是真是假已经不是重点了。 我的伊朗女同学认为是假的,因为没有其他线索暗示出生证明是真的。而且律师前面就有护照造假的行为,更说明文件造假对他来说很容易。 (而我补充道,如果可以造假为什么早不造假,还要等阿尔及利亚那边寄过来,结果主角被捕呢?伊朗女同学认为就是因为主角被捕,情况紧急,所以律师才赶紧造了份假文件。)

4,最后,我认为这是个关于自我身份困惑的电影,借助真实的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一个人的名字、血统和文化背景都不能等同于他本人,那么“我”到底是谁?当自以为独一无二的“我”遇见了千万个相似的“他”之后,“我”存在的独特性又在哪里?

而伊朗女同学认为这是部反法西斯的电影,揭示了法国人民在纳粹高压下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犹太血统法国人受到的打击和残害。

同一部影片,在我们眼里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伊朗女同学认为我这样理解是因为我不了解法国历史;而我认为伊朗女同学看得太表面,过于被此片导演“历来的风格”这样的参照物束缚。

花絮(译自维基百科) 片中剧情与真实历史不符的地方: 1940年的斯特拉斯堡已被德意志占领,直到1945年解放。Klein不可能在此地与巴黎之间自由通行。(但他仍有可能借助强大的人际关系达到目的。) Velodrome d'Hiver(巴黎的纳粹集中营)是在1942年7月16、17日关押犹太人的,并重建于冬天雪后的Ivry-la-Bataille(片中另一个Klein的夫妇朋友家所在地)某城堡。而片中描写在巴黎的时候是冬天。 Velodrome d'Hiver是一个封闭式建筑,并非片子中的开放式。(但导演可能刻意以为之,为了拍到黄昏的天空。) 火车上的SNCF字样是1972-1984年间使用的,1942年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