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功,就是思想有问题,吗?

liudq
liudq @liudq
拆掉思维里的墙 - 评论

本来是在图书馆找其他的书,无意间看到了古典的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想起了罗振宇之前有推荐过,便随手打开翻了翻。书里第一章的内容就吸引了我,让我把它也从图书馆里借了出来。

但是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古典是一名职业规划师,书中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以个人职业为核心的。而这也正是目前困扰我的东西。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得到一些有用的经验。

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真的挺好,不论是大标题《拆掉思维里的墙》,还是小标题,从impossiable到i'm possiable。书中的内容也的确切题,是在努力打破读者思维里的“墙”,只不过,还要再换成他的“墙”。

我一直是一个非常警惕成功学的人。我追求理性,信奉概率,规避风险。但是这也是我的弱点。我似乎失去了对生活和工作的冲动,遇到抉择始终畏首畏尾,无法决定。这种思维方式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一个死理性派是不极度厌恶风险的(虽然我现在也在自我进化,慢慢地在考虑概率问题,偏好高期望值的选择)。

但是古典应该是一个和我相反的一个人。他充满对未来的信心,鼓励冒险,鼓励行动。我一直在寻求一种方式将他的想法纳入到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里来。但我很难做到如他所说,拆掉我思维里的墙。并且,他也有他的墙。我更不愿意引入他的墙。

这种吸收的行为很难成功。我必须要拆解他的思想——也就是他所谓的“心智模式”。然后将其中各个独立的部分放到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里去测试,如果测试可以通过,我接下来就需要将这种模式的拼图在我现有的认知世界里寻找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慢慢地把其拼接到我的世界里来。

但是当我去拆解他的心智模式时,我感觉有些滑稽——他的很多心智模式,竟然是自相矛盾的。一个不自洽的认知模型,是很难得到我的认可的。

古典在书中单用一章的篇幅抨击成功学,抨击不负责任的名人故事。但是在书中,他却也只用这种小故事支撑自己薄弱的论点。古典一方面痛斥成功学大都是骗人的,不可复制,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所信奉的想法当做万无一失的制胜法宝进行兜售。这是我读过的最自我割裂的一本书,如果用脱口秀的方式来讲,可能是这样:“在我和我的父亲以及他几个兄弟相处的二十几年人生里,我意识到了一件事,所有姓古的都不会是什么好东西。大家好,我是好男人古典!”没错,我读下来感受就是这么突兀且割裂。

并且最令人捧腹的是,同一个故事他都可以用两遍,并且自相矛盾。书的开篇他说巴菲特结婚后没买房子而将精力用于投资,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在书的结尾他又说巴菲特因为婚后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妻子,这是他人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所以,我特别想问古典先生,巴菲特究竟该怎么做呢?

当然,以上这些不自洽的逻辑尚不足以让我愤怒。真正让我愤怒的点在于,古典宣扬自己思维模式的方式:

你看,我多成功啊!我告诉你,我有xxx的思维模式,所以我成功了。不信,你看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一个听我话的人成功了,一个没听我话的人失败了,并且巨惨无比。(万一不小心找不到例子,那就找名人的例子,虽然我也不知道名人为啥成功的,但是我就说名人也是按照我的思维模式来的)。现在理解了不?你要按照我的想法来,按照我所想的想,你就能成功,否则,你就会失败,大失败!你人生所有的失败都是来源于你那失败的思维模式!而你未来人生所有的成功都将依赖于我那成功的思维模式!

我的愤怒难以遏制。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全盘接受古典的想法,那倒也罢了,但是没人能成为第二个古典,那么有些不负责任的说法和思想灌输,就真的害人不浅了。在我看来,真正的启发者,是应该让每个人能够有所得,并且这所得的部分,都对人生有所裨益。

关于故事主义,我也并非全盘否定。“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自然有不同的感受。这种视角问题是故事主义一大弊端。但随意利用故事主义的这种特点去表达不负责任的观点,将一个故事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甚至是歪曲编造,我实在无法接受。

另一方面,基于统计数据的理性主义也并非完美。首先很多事物是否有脱离相对感受之外的绝对存在的属性,这本来就是一个疑问。其次数据也是有视角偏差的,有心人仍然可以用相同的数据去支撑不同的论点。但是这种视角偏差总归是有限的,并且也是可控的。另外基于统计数据的理性主义也会让人忽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个人的因素,而让人陷入极端情绪中——当个人低于世界的平均值时,这种理性主义变得乐观,反过来,当个人高于了世界的平均值,这种理性主义又变得悲观。所以一味地追求绝对的理性和真实,本身也是存在问题的。

最近我看了好几本烂书,烂到我给1星都不解气,希望接下来能够遇到一些启迪人生的好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