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斗争与女性斗争
看了"Workers' Struggles in Chhattisgarh"一章,关于印度Chhattisgarh邦矿业和纺织业1970-1980年代的两个工会运动中女性扮演的角色。文章写得一般,主要是描述,缺少分析,结构也不够清晰,有不少主题描述到一半就断头了……不过作者记录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颇有价值。
Chhattisgarh邦位于纳萨尔毛派运动兴盛的“红色走廊”中,有大量的部落人口。两个工会都是脱离原本的官方工会成立的,面对着极为严酷的镇压,工人被打被杀毫不鲜见。
在矿厂的手工作业部门,女工基本占一半,夫妻搭档工作很常见,因为手工工人主要来自当地农民,其中女性一直都完全、平等地参与农业劳动。因此,女工也积极参与工会斗争,在理论和实践中强烈地主张女性固有的、和男性平等的工人权利。然而,女工还面临着独有的性别压迫。在家庭中,是固化的家务分工、家庭暴力等。在工作中,有性暴力,如承包商利用对女性的性侵犯来征服她们和她们的男人;有不平等的裁员机制,当机械化程度提高、工厂意图缩减人手时,面对工会抗争,管理部门提出让工作夫妇的男方从合同工转为正式工,只要女方接受“自愿退休”。在运动中,女性抗议者会遭到警察的性侵。面对这些传统工会运动框架所不包括的妇女问题,也出于对女性较少进入工会领导层的忧虑,工会成立了一个单独的“妇女阵线”,从而使女性更多地参与到工会及妇女问题的组织、宣传、领导工作中。
女性参与工会斗争取得了一些成就,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激进行动在个体和集体层面提高了女工的自我评价和政治能力,也促使男工改变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由于工会强调妇女有平等的斗争和领导的权利,而且妇女经常外出参加工会工作,家庭分工也随之调整,男性开始承担更多家务。不过,“妇女阵线”始终是工会的从属性组织,而很多性别议题,如家庭内部不平等权力,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制,部分因为工会认为这会造成分裂。尽管女工在斗争中激进又忠诚(有时比男性更忠诚),但她们在工会中的领导权依然不及男性,部分正是因为她们还要承担家务和养育工作。而随斗争成长的新型性别意识也有限度,如女男们依旧接受男性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
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否是不可避免的?在工人运动面对强力镇压举步维艰这一现实条件下(应该还有其他现实限制,但作者没提),是否有可能主观能动地改变某些斗争策略,从而改变女性和妇女问题在工人运动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我认为这可以引申为,女权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尽管现在一种流行观点是同时体认、抗争相互交叉的各种压迫,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现实条件下这究竟是否可行?还是我们必须一定程度上以某种斗争为优先,从而为扫清其他形式的压迫创造条件?这些都要求细致的实证研究。而作者在此并未提供任何答案。
另外,Chhattisgarh邦另一地区的纺织厂和上述矿厂的情况有一个重要区别:纺织厂中女工很少(感觉不太符合对这两个产业的性别分布的一般印象……)。然而,作为工人的妻子和姐妹,这些以家务为业的女性也积极参与了工会斗争,和警察英勇对抗。纺织厂工会主张,无工资的劳动妇女和男工们具有平等的参与工人阶级斗争的权利,既然她“has a right to bring up a man's children and live on his wage labour”。作者没有进一步阐释,但我认为这是或至少可以引申为一种很有潜力的观念。第一,承认家务/照料工作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劳动形式。第二,在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中,工人阶级的家庭主妇和她的丈夫具有相似的地位。男工为资本家工作,得到仅够他个人和他后代再生产的工资;他的妻子为他和他后代的再生产而劳动,换得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生存——理论上,在工厂劳动的男人的劳动力和在家庭劳动的女人的劳动力具有相同的价值,他们一部分的劳动时间都是无偿的,亦即他们受到相似的剥削(当然,这种分工也会让女性陷入独特的困境)。这种对共同压迫的体认也许可以提高家庭主妇的政治意识,激励无工资的家庭主妇也积极参与工人运动,既改善性别不平等,又扩大工人阶级的力量。不过,这种意识在实践中效果如何还待考察。而从本文来看,这两点并没有在纺织厂工会运动中得到强调,与矿厂工会不同,这里的女性似乎只是在男工们设定的框架内斗争,没有强调性别议题(1970年代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等人发起的“家务劳动工资”运动似乎是一反例)。另一方面,我不是很清楚现在世界上工人阶级女性做家庭主妇的现象究竟有多普遍,她们对工人运动的参与情况和她们丈夫相比如何……本文作者说该区域纺织厂历史上有很多女性工人,但20世纪以来女工数量大幅缩水,这是为什么?所以男工一人的工资足以供养整个家庭?作者还(没给证据地)提出,当地家庭主妇在工人运动中的积极参与,有受到历史上女性工作、组织工会以及由此发展的“工人阶级团结”意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