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这样的体验了,7年了吧?

三個月前開始標記這本書的閲讀狀態,眼瞅著5月開始了,但是80%的閲讀進度沒辦法前進,原由很多,我想了想,決定一一復盤下來,卻使得今日情緒糟糕了不少,生活的轄制總讓我不能把許多想看的書看完。説回主題,馬爾克斯的書我是第一次讀,先前《百年孤獨》我是沒有看過的,其實應當先看《百年孤獨》,但是我總覺得也許愛情題材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會更易讀一些,結果發覺這是表象的欺騙,永遠不要對一個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掉以輕心。 對於這本書我的感受非常多非常多,簡單歸納吧: 我看到了衆多愛情小説的雜糅 馬爾克斯的寫作手法 傳統觀念與小説中的愛情觀

關於第(1)點,我雖然讀愛情小説並不多,這和曾經在報刊亭買到一本叫做“男生女生”的雜志有關,那本雜志的言情内容太校園也不愛讀,相比之下懸疑的爛文我倒常常讀得津津有味,以至於我後來對愛情相關的文學作品總以一種看郭敬明式的偏見去看待,直到後來張愛玲的出現才讓自己對這類題材的文學作品有了看法上的改變。 雖然是主題是描寫阿里萨的五十年的執著與等待,但也因此,在半個世紀的空位等待中,雖説也不白等,爲了滿足需求和欲望,他也常常淫逸,故此積攢了大量的風流債,但即使在現今,對許多行爲相對寬容的文明社會而言,許多人也會難以接受阿裏薩這樣的行爲。跟隨主角的成長,可以看到自青年以來,他就能寫情書和吹奏,同樣因此奠定後續大量的故事。小説的開篇故事進行到前半部分,看起來實際上都是一篇比較普通的故事,内容無非是由驚鴻一瞥到徹底沉淪,相互曖昧私定終身最後遭遇長輩阻隔,按照中國傳統的傳説故事,亦或者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走向,故事行至一半,走向一定是以悲劇告終,但是馬爾克斯在這裏就將整個故事進行了一次轉向,和其他愛情小説不同的是,他選擇讓那個懵懂的少女費爾明娜突然看到了大千世界的花花綠綠,接受了多元的世界后,回看阿里薩,那時的阿里薩在她的眼裏就是一個十分可憐的普通人一樣,就此斷絕一切聯係。 半個世紀的漫長的愛情等待就此上演,阿里薩在此期間,常常幻想費爾明娜,也在此過程中,嘗試著和各種女人交往,並且在内心中,為費爾明娜留下了最純潔無暇的位置,等待著她。所以在主綫是費爾明娜與阿里薩在五十年斷絕來往的時間中,雙方各自進行著不同的生活,費爾明娜相夫教子,過著上流人的重複生活,享受著醫生胡維納爾.烏爾比諾給她的物質無憂的生活,當然很難説這不是愛情。在阿里薩的漫長等待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某天阿里薩遇到的某個女瘋子,起初他並不知道這個女人是從精神病院逃出來的,他們一起吃喝,一起感受在人群中的狂歡,一起約定在此以後一起去燈塔,卻此後急轉直下,女人被六個壯漢帶走,理由是她是從精神病院逃離出來的,逃出來時還砍掉了一名守衛的腦袋,又重傷兩名,理由是她想到狂歡節上跳舞。(P207)之後弗洛倫蒂諾.阿里薩時常嘗試尋找女瘋子,帶著巧克力,但卻失望而歸。

馬爾克斯給我的感覺與太多小説家不同了,他把許多故事碰撞在一起,卻似乎又相互獨立,很難想象他把僅僅等待愛情的故事,書寫成兩個人之間略有交集但又完全不同的故事綫,這也像極了現實的生活一般,你是你,我是我,人與我有分別,各自成長且完全獨立。文字的魅力附加在故事人物身上的時候,可以看到更大的魅力,漫長的人生長河中,一切回歸終點的時候,好像將一切綫索,伏筆,回收。將所有的故事主綫收攏到最後的目的時,才發覺這本書的了不起之處,沒有指責謾駡對過去的人生生活,出現在這只為一個目的,想與你站在一起。

在最後我想談談這本書傳遞出來的感情觀念,世俗縂告訴我們,為愛人,必須忍耐到底,不可以不忠貞,只可以愛一個人,永遠排他,但是我在這裏看到的是,一個人的漫長等待的過程中,也去和其他人交往,半個世紀等到了她,很難説這不是愛,同樣費爾明娜與烏爾比諾醫生的平淡生活是愛情嗎?那也是。人是多麽複雜的一種生物啊,這也讓我時常思考,是否太過武斷去思考人性了呢?生活的慣性縂讓人跌落無盡的指責和謾駡,畢竟善惡分明的二元論可以很痛快。

寫點總結吧,第一次嘗試在非豆瓣的平臺上寫書評,時間催促也挺趕的,因此沒時間去思考自己寫的是不是不太好,總之第一篇書評就好像是自己的讀後感一樣看待,讓自己回顧的時候,不要太過輕浮和散漫了。上一次有那種悵然若失的感受是大概在7年前,讀完了《白夜行》以後的情況,十分相似,因爲代入情景以後,這類小説給人的感覺是不容易出來的。所以書籍或許真的可以幫助人逃離到一個更高維度的精神領域中,且獨立于這個世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