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笔记

尼加拉西瓜
尼加拉西瓜 @ginwell
苏菲的世界 - 评论

《苏菲的世界》 [挪威] 乔斯坦·贾德 作家出版社/2007 时间:2016年10月24日星期一

自然派哲学家 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有“一种东西”是一直都存在的。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 泰利斯(约前624~前547年):水是万物之源。  安纳克西曼德(约前610~前546年):世界只是 “无限定者”(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 安那西梅尼斯(约前570年~前526年):万物之源是“空气”或“气体”。  帕梅尼德斯(约前540~前480年):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因此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 赫拉克里特斯(约前540~前480年):恒常变化(或流动)事实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万物都会改变,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所以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普遍的理性”、“普遍法则”、“一致性”是万物之源,即“上帝”或“理性”。  恩培窦可里斯(约前495~前435年):不应该接受世间只有一种基本物质的观念,大自然不可能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而是由土、气、火与水组成。“爱”与“恨”使得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  安纳萨哥拉斯(前500~前428年):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秩序”是一种力量,可以创造动物与人、花与树等。这个力量为“心灵”或“睿智”。  德谟克里特斯(约前460~前370年):自然界的转变不是因为任何事物真的有所“改变”,这些最小的单位为原子。之所以会感觉到某样东西,是因为原子在空间中移动的缘故,之所以能看到月亮,是因为“月亮原子”穿透了眼睛。灵魂是由一种既圆又平滑的特别的“灵魂原子”组成。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的理性。  正确的见解导致正确的行动:知善者必能行善。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  怀疑论: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

柏拉图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年):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这是因为事物的“背后”有一些特定的形式(“理型”或观念)的缘故。  柏拉图的理型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理性只表达永恒不变、宇宙共通的事物。  实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感官世界,只能用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另一个是理型的世界,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  政治哲学,人体三部分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身体  灵魂  美德  国家 头部  理性  智慧  统治者 胸部  意志  勇气  战士 腹部  欲望  自制  工匠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理型并非先于物质存在,而是人们基于对物质的观察所总结出来的物质的特征,且存在于物质中。  柏拉图: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亚里士多德: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用感官察觉的事物。  人天生就有理性,具有理性正是人最大的特征。但在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 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 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其目的。  自然界事物可以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无生物(石头、水滴或土壤等),这些无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只能透过外力改变。另一类是生物,生物有潜能改变,生物又分成两类:植物和动物;动物又分成两类:禽兽与人类。  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  黄金中庸: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 政治制度:君主制,这种制度如果要成功,统治者就不能致力于谋求私利,以免沦为“专制政治”;贵族政治,要小心不要沦于“寡头政治”(或我们今天所称的“执政团”式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容易变成暴民政治。  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

希腊文化 公元前第四世纪末亚里士多德时期到公元四百年左右中世纪初期:“信仰的混合”(syncretism)或“信仰的交互激荡”(the fusion of creeds) 哲学逐渐朝“救赎”与平安的方向发展:哲学的智慧不仅本身有其好处,也应该能使人类脱离悲观的心态与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了。 犬儒学派 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之上,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 斯多葛学派  相信宇宙间有公理存在,亦即所谓“神明的律法”,全体人类(包括奴隶在内)都受到神明律法的管辖。  一元论(monism):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柏拉图:“二元论”(dualism)或“双重实在论”  自然现象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  西塞罗(前106~前43年):“人本主义”(一种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的哲学)  塞尼卡(前4~56年):“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人本主义的口号 伊比鸠鲁学派 伊比鸠鲁学派(前341~前270年):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加以发展,并与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论结合起来;“花园哲学家”。  在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 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  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新柏拉图派哲学  普罗汀(约205~270年):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 “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但是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  神秘主义:“我就是天地之心”,“我即上帝”,因为上帝不仅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他本身就是天地万物

中世纪  基督教义就是真理。  圣奥古斯丁(354~430年):认为自己是百分之百的基督徒,并不以为基督教的教义与柏拉图的哲学之间有所矛盾。邪恶本身并不存在,因为实际上,上帝创造的事物只有好的,没有坏的,邪恶是来自于人类的不服从。  圣多玛斯(1225-1274年):将亚里士多德加以基督教化,就像中世纪初期的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基督教化一样。哲学、理性这两者和基督教的启示与信仰之间并不一定有冲突,基督教的教义和哲学的道理往往是相通的

文艺复兴  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人道主义的复兴:以人为中心,“回归本源”  古代的人文主义强调宁静、中庸与节制  泛神论:如果神真的是无穷无限的,他就会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 实证法:以亲身经验,而不是以古人的著作或凭空想象之物,来作为知识的基础。

巴洛克时期  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逐渐兴起。 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Memento mori: remember (that you have to) die  巴洛克时期的特色是浮华而矫饰的,但在同一时期也有许多人意识到世事无常,明白美好事物终有一天会消殒凋零。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特色在于屋角与隙缝有许多细部装饰。同样的,当时政治情势的特色就是各种阴谋与暗杀充斥。  理想主义与唯物主义在巴洛克时期明显共存。  理想主义: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种崇高的特质;唯物主义: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从肉体感官而来  机械论:所有自然界的变化都可以用数学精确地计算。  决定论: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数。

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公元1596年3月31日—公元1650年2月11日):我思故我在;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上帝是存在的;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 笛卡尔二元论: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实体),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Extension),或称物质。  我们的腿可能会衰老无力,我们的背可能变驼,我们的牙齿会掉,但只要我们的理性存在一天,二加二就永远是四。理性不会变驼、变弱。老化的是我们的身体。对笛卡尔而言,理性事实上就是灵魂。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公元1632年11月24日-公元1677年2月21日)要用永恒的观点来看事情。  大自然就是上帝,上帝不是一切,一切都在上帝之中(一元论者):将大自然与万物的情况简化为一个单一的实体  所有的物质和发生在我们周遭的事物都是上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你可以说思考的人是你,或移动的人是你,但你也可以说是自然在透过你思考或移动。  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唯有上帝或自然可以表现这种自由、“非偶然”的过程。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

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论人之理解力》: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 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当牵涉到“扩延”的实体时,洛克同意笛卡尔的说法,认为确实有些性质是人可用理智来了解的。  近代哲学家中最先关心性别角色的人之一:女人服从男人的现象是受到男人操纵的结果,因此是可以加以改变的。  经验主义:如果不是透过感官的体验,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英国的经验主义;欧陆的理性主义。

休姆 大卫·休谟(David Hume,公元1711年4月26日—公元1776年8月25日):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 习惯性期待: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  不能以理智作为行事的标准,因为之所以做出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因为理智发达的结果,而是因为同情别人的处境。  不可知论者:一个怀疑上帝是否存在的人

柏克莱 柏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世间的事物的确是像我们所感知的那样,但它们并非“事物”。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我们就是妄下结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我们所看见、所感觉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与感官体验。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唯一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启蒙 十八世纪前半,欧洲的哲学中心是在英国,十八世纪中期,是在法国,十八世纪末,则是在德国

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时间与空间:两种直观形式(forms of intuition),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 哥白尼革命: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  知识的原料: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知识的形式: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  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存在。  每一个人都知道何谓是、何谓非。这并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人心固有的观念。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这是天生的。  道德法则乃是无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这套法则是无条件的、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它也是一项命令,是强迫性的,因此也是绝对权威的。你的行为是否合乎德正取决于你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并不取决于你的行为后果。

浪漫主义  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浪漫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或是成天做白日梦、浪费生命。至于日常的事务留给那些俗人做就行了。 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  浪漫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普世性的浪漫主义,指那些满脑子自然、世界灵魂与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另一种是民族浪漫主义,关切的重点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文化。

黑格尔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理性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而“真理”就是这个过程,因为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之外,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判定什么是最真、最合理的。  人类正迈向更多的理性与自由,尽管时有震荡起落,但历史的发展仍是不断前进的,所以历史是超越的,或是有目的的。  黑格尔之前的哲学体系(笛卡尔、斯宾诺莎、休姆和康德等)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建立一套永恒的标准,试图探索人类认知的基础,但声称人类对于世界的知识是不受时间影响的。黑格尔认为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因此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 辩证过程: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正+反=合,合重新变成新的“正”,又有另外一个新的‘反’与它相抵触)  既然“事实”的特性就是会有相反的事物,因此要描述事实就必须同样描述与事实相反的事物。  否定之否定 大哲学体系的时代到黑格尔为止

克尔凯郭尔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我们不只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活一次。  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的存在”,而唯有在行动时,我们才和自我的存在有关联。  多人曾经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或至少尝试用理性去解释他。但是如果你满足于这样的证明或理论,你就会失去你的信仰,同时也会失去你的宗教热情。因为重要的并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实,而是对你而言,它是否真实。(credo quia absurdum)  人生的阶段: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美感阶段:为了现在而活,感官世界。道德阶段: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地作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宗教阶段:信仰基督教。是否要从美感阶段跃升到道德阶段或宗教阶段,必须是发自个人内心的决定。

马克思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三个阶层:生产条件;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的分配)。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R.Darwin,1809.2.12—1882.4.19):既存的所有动植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生物进化乃是自然淘汰的结果。所有生命都赖以组成的复合分子要能够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大气层里不能有氧气,二、要受到宇宙辐射线的照射。

佛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本我:直接表达我们对身体上的接触或温暖拥抱的需求,“快乐原则”;自我:逐渐地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调整这“快乐原则”以迁就“现实原则”;超我:内心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判断。  潜意识:不一定能够意识到曾经有过的各种经验,但那些只要用心想便可以记起来的想法或经验。超现实主义者试图将潜意识的力量用在他们的作品中。 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者宣言》主张艺术应该来自潜意识,艺术家应该从他的梦境中自由撷取灵感,并努力迈向“超越现实”的境界,以跨越梦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同时艺术家也有必要挣脱意识的管制,尽情挥洒文字和意象。

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存在主义者乃是以人类为出发点。但存在不等于活着。植物和动物也活着,它们虽然存在,但并不需要思考存在的意义。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一个东西只是在己(in itself)而人类却是为己(for itself)。因此人的存在并不等于东西的存在。 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 生命应该有意义,这是一个命令。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 我们本身的生活会影响我们对这房间内事物的看法。如果某件事情与我无关,我就看不见它  存在主义: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  虚无主义:认为没有一件事情有意义,怎样都可以。它的目的在显示生命的没有意义,以使观众起而反对,并不是鼓吹人生没有意义。他们借着显示、揭发日常生活情境的荒谬,进而迫使旁观者追求较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  新圣多玛斯主义  分析哲学、逻辑实验主义  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