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梦幻又现实- 古代背景下的现代女性主义作品

翎月Lynn
翎月Lynn @LynnSiey
梦华录 - 评论

有鉴于这部电视剧争议太多,断章取义的更多,请确保您的确看了剧再阅读。


这部剧有很多由于国产古装剧同行衬托而显示出来的优点,例如造景、服化、原声、文化底蕴、人物有智商逻辑、拍摄和演绎细腻等等,有眼睛都能看到,就不多赘述了。我想讲一些我觉得惊喜的部分。

【人物的多面性和成长性】

现在的电视剧很少有像梦华录一样敢于暴露出主角令人讨厌的缺陷的,以至于你去B站上搜索,几乎每个角色都能找出黑视频来。我来列举一下:

赵盼儿:过于在意贱籍身份,自恃过高,遇事喜欢一个人扛着不善于向人沟通,陷入爱情后容易过度付出和依赖

顾千帆:嘴损脸臭,也是遇事喜欢一个人扛着不善于向人沟通,遇到重大障碍有逃避型人格

孙三娘:冲动,暴力,说话直,有点点虚荣(凤冠霞帔),以丈夫儿子为中心

宋引章:心思敏感,倔强的时候不听劝一根筋,前期社恐情商低,假清高

池蟠:幼稚,自我中心,欺善怕恶,也是嘴臭,不懂装懂

杜长风:迂腐,歧视女性,太容易相信人

葛招娣:冲动,容易对人有成见

张好好:虚荣心重

但是这些人物的缺点或多或少在后期有所改善。刻画最多/比较明显的有: 赵盼儿:在以舞乐手段赢得斗茶后与贱籍身份和解,二度遭遇爱情中的背叛和冷暴力后学会减少对恋人依赖,主动出击解决和顾千帆的误会,后期愿意和姐妹们分担自己的烦恼了

宋引章:在两度企图依靠恋人脱籍失败后以及在经张好好开解后和乐籍身份和解,在后期体会过经营酒楼后更懂得体谅他人了,当上琵琶教头见识增广社恐程度好转,智商情商也陡然增长

张好好:从前期看重声名地位到最后看重日常生活

其他配角的改变多少是随着剧情推进而体现出来,像是孙三娘自杀未遂后懂得为自己而活,杜长风在和主角团来往后逐渐改变成见等等。

还有一些角色的缺陷和讨喜的优点对冲,典型的是池蟠,因为主要体现喜剧情节,化解了多数观众的恶感。

刻画这些不完美的角色是有风险的,会有观众看到中途弃剧骂人。但对我来说这是梦华录真实和贴近生活逻辑的地方。

【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人物】

一部好剧是除了主演其他演员也能让人记住的。 这部剧可爱的何四,陈廉,招娣,袁屯田,有戏的路人大爷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觉得可爱有趣。对于爱情戏占主线的古装剧来说,这是非常可贵的。尤其是我们看惯了给配角加水戏减分的剧,这种配角戏份加分的戏太难得了。

【承认阶级压迫的存在】

多数电视剧在刻画阶级差异和阶级压迫的时候,通常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就是高阶层者道德低下,低阶级者无辜受害。但是这部剧在描绘阶级差异的时候,是用一种内在的剧情逻辑来表现的,我看的时候就感觉,很真实。举例来说,开酒楼茶坊的时候,都把被柯相夸奖的琵琶作为噱头;跟人吵架的时候,也把“我们跟达官贵人有来往”作为吓唬对方的手段;赵盼儿之所以有文化底蕴,是因为小时候是官宦之女有受教育的特权;主角嘴炮完放狠话后,就立刻被反派用权势碾压等等。这些情节看上去是会让人心里不舒服的,但也是无可奈何的,即便放在现代社会里也是如此。

有些观众会认为,这体现了主创团队不自知的特权思想,我觉得不然。因为在剧情的其他地方也体现了这部剧对于低阶级人群的同情。 举例说,按照社会习俗认为歌舞戏曲为主的瓦子低下,不能与酒楼正店并列,而女主偏要把这二者放在同一个地方经营,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在乐籍的时候在瓦子里不会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想要努力把这种平等感带给更多人,她也会在自己的酒楼里给乐籍艺人争取更多福利;在救风尘一段里,主角团向香云楼寻求帮助,也是因为明白只有同在乐籍的女子才能共情引章的遭遇;在女主角最后为贱籍人群向皇帝争取权益的时候,皇帝身边的太监也抹了眼泪恳求皇帝。

只是因为剧中人利用了特权逻辑,高阶层者不是套路化的恶人,就能批判主创团队的立意吗? 我想认真看剧的人自己心里有一杆秤。

【女性主义视角】

这部剧跟同类型剧相比,少见地刻画了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烦恼,也着墨描写了女性在多个方面的心态。举例来说,

  • 职业中的性别歧视。“酒楼行会说女人不能做掌柜” 翻译成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这个岗位只招男性。”

  • 婚恋中女性的过度付出。照料是女性的天性,所以女性在婚恋中常常因此被剥削,比方说,赵盼儿照顾欧阳旭三年供其读书,我在现实中就看到过丈夫读博妻子全职照顾家里的情况;还有孙三娘杀猪三年攒钱供丈夫做生意的本金,同时负责教育儿子,现实生活中也常见这种妈妈在职,但也只有妈妈在管小孩的情况。老一辈的女性经常会对子女说“你是我的全部。”

  • 女性在婚恋中的顾虑。因为女性常常容易在婚恋中过度付出,所以女性在步入婚姻或爱情的时候常常有顾虑。比方说赵盼儿14集独白的时候说她怕自己最后男方招招手她就迎上去。婚恋中女性常常会怕“青春错付”,因为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在青春时期的美貌被看做一种资源。这种歧视至今在婚恋市场上依旧存在。

-女性从心动到爱恋的心态转变。近年大多数电视剧描写爱情往往都是通过一些亲密接触就莫名其妙爱上了。梦华录做的最好部分就是很清晰的把男女主角由刚见面时候的成见,到中间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状态,以及最后捅破窗户纸的部分刻画得清晰明了,让人非常能共情他们的感情进展。这归功于编剧能编,导演摄像会拍,演员会演,缺一不可。

【造梦一场】

梦华录的名字取得好,全剧看下来它确实是造梦一场,因为它在描绘了现实向的问题的同时,给出了理想化的剧情走向。

  1. 人物关系理想化。本剧出现多次快速消除误会成见的情节。就有人吐槽一开始被踢下水的那个杜夫子最后和孙三娘成了一对。 这种恶劣开局最后消除成见建立亲密关系的,多数在戏剧中才可能发生。一般人的人生里,偏见是很难消除的。
  2. 消除矛盾太轻易。比方说池衙内让赵盼儿下跪磕头,是性质很恶劣的矛盾,后期就仿佛没发生一样两人还能愉快相处。这种心无芥蒂的人际关系,是很理想化的。还有赵盼儿和好些有权势的人对峙的场面,太爽文了点。

【遗憾,但瑕不掩瑜】

  1. 简单化的经营理念。大概是为了辅佐全剧轻松欢快的基调,本剧的经营理念都是相对简单化的。

  2. 部分情节踩雷。如果制作团队事先了解过关注女性权益的观众,就会明白,性自主自由、冠夫性、性工作者去罪化等等是这些观众的雷点。我相信踩雷并非编剧本意,只是如果事先了解过,完全可以在剧本层面就避免。

  3. 部分人物转变牵强割裂。性格变化最大的宋引章是如何达成这样的变化的,编剧或者演员在这上面着墨较少,导致我在看剧的时候有一些割裂感。相对应的赵盼儿、欧阳旭的变化就很合理。池衙内的变化虽然不合理,但是可能是演员处理得当,看着不突兀。

  4. 个别道具和后期的配合能更合理。比方说剧里的果子可以换成中华风格的;弹琵琶的时候可以事先定好音乐再让演员/专业演奏人员表演,就不会出现出戏的情况。


总之,有热剧逆反症的观众(我理解),不妨在追剧热潮过后看一看,可能不受纷繁杂乱的追剧生态影响,感受反而更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