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章竞年谱》读书短札
年谱大体可分成三段,1914-1942年的材料十分有限,主要依靠阮章竞的回忆录;1942-1978年主要依靠阮章竞89册工作笔记,有的语言直接搬自笔记原文,如77 页“昨晚睡得迟,今天起来已经不早。今天是第八个‘七七’纪念日” 就明显抄自笔记,这批材料可能过多,处理比较糙。一些章节比如1945、1948两次土改,1961年出访墨西哥、古巴是对笔记作了概要,很精准,一些章节是简要提示笔记内容,如焦作段,令人期待全文的披露。1978年以后用的应该是阮家庭里的记录(类似起居注?),迎来送往非常多,信息也很密集,不知道对做八十年代文学历史化的研究者是否有帮助。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以资料的独特性取胜的年谱,胜也在此,不足也在此。胜在独占,不足在每一段限对于单一资料的依赖都过多。研究第一段可直接参照两本回忆录,无须此年谱。如果文存出版,笔记资料大量披露,第二段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年谱文体的独特性在于:1,可对无法全文出版的珍惜材料作部分出版(概述或节录);2,可在有限篇幅内综览多方面史料,给后续研究者提供信息。年谱是最能容纳多歧性的文体。《阮年谱》显然没能做到这一点。在笔记的挑选方面在我看来可能是出了一定的偏差。其二是对资料的处理过糙。之前提到的今天是一例,再试举一例:“7月22日 午饭后,回赤叶河拿了一些本子和应用的东西又进牛皮玉来”。“牛皮玉”是什么?不清楚。应该出注。从下文“牛皮玉斗争李承苏”来看,应该是地名。“7月30日 上午开会决定集中讨论以便在立秋开坡前斗争。”“开坡”是什么意思?也是农用术语。注释最好出在这些地方,会妥贴一些。
然而瑕不掩瑜,是一部读后让人非常期待《文存》的年谱。相信一定能大大推动阮章竞的相关研究,华北根据地文艺、建国初期文宣系统、50-70年代作协以及其他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