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之心

Hatomugi
Hatomugi @Hatomugi
文青之死 - 评论

随手记,并不是个好题目////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读赖小姐的短篇集。篇章之间写作时间跨度颇大,但大抵都是她被现实伤痛折磨之后,在自我疗愈与抑郁跌撞寻觅新风格的途中所作,因此和想象中的清新隽秀大不同。读来,一度吃惊于也郁郁于故事的烦琐、人物的黯淡与笔法的刻意压抑。

分篇而论,末篇同题作《文青之死》与前面几篇在文与质上都有较大区别,而前面几篇短篇,无论故事笔法情境都呈现高度统一。写的是形形色色的初老(甚至老年)男女被火嚣生烟的日常生活侵略撕扯埋没,如作者在后记中自陈,是“关于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藉以呈现这种相互牵制与漠视过程的载体,多数是感情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兼及政治理想的破灭(《暮色将至》)及衰老与病痛(《约会》、《日正当中》、《迁徙》)。被现实击倒、一去不复还的,是感情、理想、时间;三者彼此缠绕,形成灰扑扑的故事底色。即使是其中拥有着少见光明结尾的《约会》一篇,讲年少时分开的一对初恋情人,历经人世风波终成老来伴的故事。故事主角老人严以新在结尾近乎庄重地拥抱了他的方方,替她抵挡住脆弱与恐惧——关系重新缔结,而非离散或分裂——但横亘他们之前的,是终究难以逃脱的病、老、死之阴影。

死亡阴影(依旧)无处不在;在末篇《文青之死》中,终于盛大地降临。故事的女主角嘉嘉在人生的碰撞跌宕中,逐渐掩藏天真(非贬义)的文青梦想(无论关于个人生活还是左派政治),入职体制(又离职)、为人妻母,如试炼般触碰到现实的形状。与嘉嘉的人生轨迹远近呼应的,一是俨然嘉嘉之文青前辈的吉儿,“很高兴有她这个世代走在前面,让我从青春期就知道还有反叛与追梦之路可走”,“我暗暗期待吉儿对我显示一种可能: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而吉儿早于嘉嘉结婚生女又离婚,温婉不言,却也结结实实地捱度过了千百种人世烦忧。二是呼应题目的“死”,在嘉嘉与吉儿的试炼岁月里,不时听闻那更大的时空众传来的前辈文青的死亡消息。Elliott Smith,Kurt Cobain,Amy Winehouse……此起彼伏的死亡串成星座,悲哀而清澈的亮光映照着黯淡的日常。

“死亡的人站在未来看着我们”,对嘉嘉与吉儿而言,那星光既是警告、讣闻,又像诱惑甚至牵引。她们遥望着前人璀璨的死亡,在现实之海中浮沉,纵有狼狈挣扎,至少并没有急不可耐地蹈前人覆辙扑向那人人必有的结局。那么,“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的期待,是落实还是落空了呢?嘉嘉或吉儿或作者并未明白地给出答案。文章结尾,她们只是说,要活下去,要Fight。(赖小姐在后记里说,“甚至,我写出了Fight这个字。”)“他们都死了。我们还要继续活下去。”

活下去的宣言,不仅来自文中的嘉嘉与吉儿,也像延续了《其后》,如同赖在事件之后的又一次发声。从故事的虚构到自传,从人称的他人到自我,从视角的冷静旁观到温柔贴近,《文青之死》正介于前面一系列短篇与《其后》之间。另外,本篇令我窥见赖小姐写作技艺的两点:一是文笔气质配合人物境遇、性格的转变;嘉嘉在文章初始的文青形象,坦率可爱近于浮浅(非贬义)。二是,黄锦树的书评里提到《约会》和《静到突然》时有很棒的解说,“这两篇小说(及集子里的好些篇章)主人公都不是文青,但那种处理方式,还是蛮‘文青’的——”;但对比之下,更可看出《文青之死》的主人公更“文青”。相对前作,嘉嘉所遇并非多大的伤痛,不死不老不病不离婚不奔忙,散佚的理想源自时代的自然变迁而非坎坷命运,文中的死亡大多来自远在天边的偶像;但她仍旧敏锐地、柔软地察觉到了现实的伤害与折损。这是文青的。

那么最后,什么是文青?小说本文和后记中几次给出了不同又相近的解答。赖小姐写,“世间好矛盾,既要人真心,过分真心又让人活不下去。”文青之心,大概是那如蚌壳内软肉般脆弱、柔软、真挚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