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未删节的版本
这是市面上最完整的最好的中译本,我用两个月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我惊异于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日记里有一份安妮之家教育和阅读清单,记录了八个人的学习情况。
范先生:常常查阅《克瑙尔氏百科全书》;看侦探小说、言情故事和医学类的书。
范太太:上英语函授课;喜欢看传记,有时随便看一点小说。
弗兰克先生:学英语和拉丁语;最喜欢狄更斯;喜欢看严肃、枯燥的书。
弗兰克太太:上英语函授课;阅读广泛。
杜先生:学英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和法语。
以下是三位年轻人的教育情况
彼得:上英语和法语函授课;学荷兰语速记、英语速记、德语速记、英语商务通信、木工、经济学,有时上数学课;读书不多,喜欢地理书籍。(17岁左右)
玛格特•弗兰克:上英语、法语、拉丁语函授课;学荷兰语速记、英语速记、德语速记、力学、三角函数、物理、化学、代数、几何、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荷兰文学、会计簿记、地理、生物、现代史、经济学;阅读广泛,最喜欢的是宗教和医学。(17-18岁)
安妮•弗兰克:学法语、英语、德语、荷兰语速记、几何、代数、历史、生物、地理、艺术史、神话、圣经史、荷兰文学;最喜欢看传记、历史书,有时看点小说作为消遣。(14-15岁)
他们就相当于中学生而已。安妮的姐姐玛格特居然能掌握5门语言,安妮学了4门。如果问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她有什么爱好,能回答出看书、写作也算是很好的学生了。而在安妮另一份清单里,除了前面几项,她还提出了研究皇室家谱、历史、古希腊罗马神话这些兴趣。当然,还有富有少女气的:收集电影明星照片。15岁不到,她看的书已经达到了大学教授写的《查理五世皇帝》这种水平,厚达598页。另外还有《北方战争》(1700-1721)《十字路口的巴勒斯坦》《伽利略传》和《圣经》等。真让我佩服。
还有一点,安妮能那么彻底地分析自己的性格,有些自私,但非常独立。一些问题的思考非常成熟。
例如宗教:炼狱、地狱和天堂是许多人难以接受的概念。但是某种宗教——不管是哪一种——使人走正道。那不是畏惧上帝,而是珍视自己的荣誉和良心。
她也思考女性独立的问题,并声称不要像母亲一样做个家庭妇女。对于战争,她甚至看透了荷兰作为被德占领区与英国之间微妙的关系。盟军迟迟不进行登陆,发动反攻,安妮的理解是:“每个人都只认为英国人有责任尽快地拯救荷兰。英国人究竟有什么义务?荷兰人凭什么想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慷慨援助呢?……没有一个国家会白白地牺牲自己的子弟,英国也不会。”
以前看安妮日记,是因为可怜一位少女和她的家人、民族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最后她死去了,而她的文字还在,是一种感慨。而今天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把两个月的时间,一点一滴地花在这一字一句上。我看到的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如何把人一步步逼向疯狂的绝境。一群失去自由,离开优越生活的犹太人为琐事争吵、生气,这一切是如何消磨着人的意志和耐心。战争并不仅仅有英雄壮烈牺牲的故事,而炮火连天的动荡不安也是暂时的,战争最可怕之处在于,一点点消耗着人的精神,直到最后一丝希望都消失不见。这时,可怕的人只能同魔鬼做交易。生理上的饥饿、寒冷、闷热,心理上的惊恐、悲伤,足以毁灭任何人。可是他们坚持了两年,透过安妮的日记,可以看到他们过得分外艰难。仅仅是看她的叙述,我都看得枯燥无味。没完没了的争吵,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这是不看完整版不能深刻体会到的。实际的情况又如何?他们一定是相互包容,不然就无法走完这漫长的两年。安妮的日记只是冰山一角,后来看迷你剧,其中增加的几个小细节让我特别感动。安妮和住在一起的杜先生吵得不可开交,她在日记里说他是自私、古板的老学究。电视剧里,杜先生也曾暗自拿着一封信抱住头,躺在床上,发出无声的哭泣。是得知家人、朋友遇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他们被捕的时候,安妮发抖的双手系不了鞋带,他走过去握住她的手,稳住她,帮她系上了鞋带。这两个细节,可以成为他们在绝望中一同走过两年的原因。
从13岁生日那天开始写日记的安妮,一开始只能介绍一些学校里的同学,叙事非常孩子气。到了最后一则日记,刚过完15岁生日,她长篇大论地剖析自己的性格。我仿佛看着安妮一点点长大,想到后来被捕、死去,无法不感到痛惜。
1944年8月1日,日记毫无预兆地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天。只留下一页空白。
前言里有段安妮同学汉妮莉的回忆,交代了安妮在集中营的生活。汉妮莉就是那个在前几篇日记中提到过的女孩。安妮说她“通常很害羞,在家里却很调皮……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尤其是近来我很欣赏她。”这位女孩在集中营见过安妮一次:“天黑了,我等得浑身发抖。过了好久,我忽然听见一个声音……是安妮在喊我。我顺着声音找去,看见她在铁丝网那边,衣衫破烂。……我们哭了又哭,因为这时候我们当中,除了隔着一层铁丝网以外,再没有别的。我们的命运没有什么两样了。”
一个小纰漏:第133页下的第一条注释,对“席夫”做注,原注写“见1942年6月15日的日记”。而当天的日记没有出现这个人物。席夫在前文中只提到过一次,指彼得·席夫。在本书第13页(1942年7月1日的日记),彼得·席夫站在书店外向安妮问好,安妮说这是第一次,她很高兴。
安妮在日记里提到,她每天要背五个不规则动词学习法语。没有什么取得成功的捷径,唯有勤奋,唯有勤奋。
安妮之家线上参观:
http://www.annefrank.org/en/Subsites/Home/
谷歌艺术计划关于《安妮日记》的线上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