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摄影

Xuggle
Xuggle @Xuggle
我的摄影创作法 - 评论

先说说摄影,再说说这本书。

一、摄影

(一)时代变迁

时代真是变了。

摄影从黑白走向色彩,从胶片走到数码,从复杂走向简单,从专职走向兼职。

诞生于1842年的摄影术,从绘画这门艺术中脱胎出来,由模仿绘画的画意摄影转向客观摄影,找到了立身之本。在表现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又藉由摄影师(艺术家)们去探索如何能通过摄影这种方式表现出艺术性来。摄影诞生的100年内,这项工作就已经做得很好了。二战后,东西方上摄影史都出现了很多摄影家,能拍出令人惊艳的作品来。胶片时代,手动调焦、显影术、放大术、打印术都是专属摄影师的技艺,好的摄影师还要懂点化学才行——至少要搞懂不同技术所用的化学品。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后数码相机发展起来,不仅是为摄影加上了色彩从而让画面有了无限多色彩可能性;更让制造影像变得迅速,面对同一个场景摄影师不用再苦心积虑提前构图或等待,数码相机能显示画面,加速了看到成果的过程,若不满意可以立刻重新来过;成本降低也让摄影师有财力去连续按下快门。

到了手机摄影时代,这就好像任何艺术形式一样,迎来了下沉的阶段。对于摄影而言,这种下沉是下沉到底,变成了没有门槛的“艺术”。受益于这种下沉,我也有条件开始摄影,在十年前感受到创作的快感。

人人都有机会得到艺术启蒙的时代,很好。哪怕不是人人都能变为艺术家。仍然,启蒙可能性的下沉到底不代表艺术的下沉到底。在这样一个量产摄影的时代,究竟如何看待摄影和拍摄呢?

(二)恋物癖与摄影理论

这真是一个很难的命题。泥沙俱下的时代里,把纷纷加入制造影像大军的人们区分开来的,是器材吗?

植田正治称自己是“恋物癖”,对于新的相机和摄影产品总是很兴奋,若能拿到手亲自体验更是再好不过。不过现在的我并不是一个恋物癖。If anything, I am the opposite of fetishism.

有人认为器材不是摄影的敲门砖,重点在于观察、记录和创造,任何器材都可以拍出好的摄影作品。很多摄影师还为此专门去做“挑战”:用再廉价的器材,都能“出片”。因此,器材永远不是创作的借口。但同样也有摄影师说出过“只会用自然光(不用人造光)的摄影师都是垃圾摄影师”这样的话。相机、镜头、三脚架、补光灯、反光板、闪光灯……缺一不可。

如果说即使没有器材,人也能创造出好的摄影作品,可是现在市场上有商业价值的摄影师靠的不就是器材吗?昂贵的器材决定市场的审美风向,从而决定摄影师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如果不依赖器材,就必须依赖后期,去创作出市场中欢迎的作品,看起来不过是一种替代方式。

这其实是在问,究竟什么是好的摄影作品?我到现在还没有寻找到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准,除了表现真实这一点,为此我有些抵触过度后期,以及现在主流的人像审美。现在我接受的是老派人物如布列松、植田正治的看法,坚持认为黑白摄影是更难因此更有价值的,坚持认为复杂的胶片比数码更有价值。

说句题外话,对于什么艺术摄影,曾有人提出有两点评价标准:一是摄影师要有艺术家身份,二是要表现艺术理论。对此我也很难认可。如此种种理论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

(三)业余即严肃

植田正治(1931-2000)在学校学习摄影,17岁(1930年)回到老家开办照相馆。这样的路径,在学业和职业上都称得上是“专业摄影师”,但他却自诩“业余摄影师”,令人好奇。了解后能发现,植田正治认为与商业摄影相对的是“严肃摄影”,即业余摄影。

为何要将严肃摄影别称为业余摄影呢?若不是为了商业目的,人就可以不出于任何商业目的的拍摄和表达,所拍摄的作品自然是严肃作品了。布列松这样一位具备专业摄影技术的人士也推崇(也曾自诩)业余摄影,是同样的道理。

二、书

再来说说这本书。

我真是不知道怎么会有人愿意把植田正治的专栏文章整理出版,他写作时絮叨又缺乏重点,对于摄影的叙述大多是技术问题,如他所使用的相纸、显影液、相机和相机包等等的细节,还有他本人许多鸡毛蒜皮且莫名其妙的小事。

体现出他摄影观念的是书里前两篇文章——也就是唯二值得阅读的文章。他的画册和作品比文集价值高得多,他的作品比文笔也精彩得多。简而言之,这是一本我不推荐购买和阅读的书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