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典型”渣男的诞生与死去

mihawk
mihawk @mihawk
伊凡·伊里奇之死 - 评论

读书会打卡记录。

==

我与书的缘分有些奇怪,许多书并未在计划之内,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比那些计划中的大部头率先读完,这本也是。

我很怀疑俄罗斯人是否是人均心理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我并未完整读完一本,但也知道其”心理小说“的名声,而对托尔斯泰,我的印象始终是”史诗“、”现实主义“,完全没想到他的心理描写能细腻到如此程度。

这本包含三个中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谈死亡;《克莱采奏鸣曲》,谈婚姻、两性与欲望;《魔鬼》,谈欲望。三篇都是通过主人公的自述或心理活动而阐述了一系列对相关事物的认知,说是小说还不如说是闲话版的哲学探讨或心理画像。第一篇的结论颇有些存在主义的味道,声名是三篇之最,但如今看来却也并不多么振聋发聩,对于意义感,20世纪的思想家们比19世纪的托翁作出了更为深刻的反思;

第二篇则生动描绘了一个已经初具现代婚恋观、女性观,但与此同时又被本能和传统深深影响无法解脱的一个”过渡期“男人的形象;第三篇依然有关于欲望,虽然依然十分精彩,但仅聚焦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纠缠争夺,内涵上远不住第二篇来得广阔,也少了许多令人会心一笑或拍案称绝的”金句“。比如第二篇有这么一句:“要知道,任何一个坏蛋,只要他去找,总能找到一些在某个方面比他还要坏的坏蛋,因此他总能找到一些足以自豪的理由,因而自满自足。”,讽刺辛辣之味十足。

由于后两篇采取的是完全的男性视角的描述,女性读者们完全可以借这两篇了解到一些社会上似乎令人费解的“非典型渣男”(那些“看起来不像啊”的出轨男、家暴男、杀妻男)的心理动机是如何纠结和扭曲的。尽管似乎批判地并不彻底,但托翁显然是在嘲讽文中男人的虚伪和胆怯。作为130多年前的作品,如今看来却依然并不过时,甚至对有些人依然是超前的。

大师不愧是大师,那如椽巨笔写下的文字如同探照灯一般照出了我思考或观察过的一切,略可自得的是,终究我得出了超出小说中人的结论,不必陷入相同的困境中,但也许,依然会有其他的虚伪和纠结未被我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