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情緒是怎麼來的呢?埃利斯給出了一個理論,就是他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也叫做 ABC 治療法。
A 就是在生活中發生的事或者遇見的人,就是這些人、這些事能刺激到你,比如你和你的上司有矛盾,你的孩子考試成績不好,這些都是 A。 B 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你討厭你的上司,你對孩子考試成績不好這事感覺很惱火,這是 B。 C 就是你的情緒,你的行為,你對上司的抵觸情緒,你對孩子的責備,你感覺心情煩躁。
我們經常犯的錯誤是,以為我們的不良情緒和極端反應是由 A 直接導致的,就是 A 直接導致了 C。
真相是你對堵車這件事的反應 B 導致了你的 C,也就是你的情緒和行為。你的情緒不是由 A(事件或人)直接導致的,而是由 B,你的看法導致的。當你對一件事有不同的認識的時候,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就會不一樣,最終導致你的感受和行為也會不同。
埃利斯總結了三種錯誤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是這些錯誤的想法導致了 C:
第一種,災難性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恐怖化。恐怖化就是總喜歡把一件事想得特別嚴重。 第二種,絕對性的思維方式,應該化。 什麼是應該化呢?就是我應該不是那樣,我應該這麼做就好了,我應該那樣就對了。 第三種錯誤的思維模式是另一個極端,叫做合理化。就是把現存的一切都當成是合情合理的,反正就這樣,who cares? 誰會當回事啊?那又怎樣呢?我就是這樣子,沒辦法,就這樣。我都理解,沒事,很正常。我做不到,我生來就如此。
不良情緒有四種:過分煩躁,過分生氣,過分抑鬱,過分內疚,這些都是 C。
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式呢? 那就是:做出自己更好的選擇。
埃利斯給出了兩步解決方案:
第一步,問問自己怎麼做才能夠更好?怎麼做能夠讓自己更好? 怎樣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呢?埃利斯給出了四個步驟: 一、反思我為什麼會有不良的情緒出現;二、審視我的想法,從三個角度來審視,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和當下關係的角度;三、 反思如何來對抗不良情緒; 最後,問問自己我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第二步,如果做不到,也沒有太大的關係,接受這個結果。
第一步就是教你做出更好的選擇,第二步是學會接受結果。
既要去做,同時也不要太執著。不要用「成功學」的那一套邏輯來要求自己,什麼一定要做到最好,一定要讓他特別愛我,一定要成功拿下!不要這樣。因為努力不一定就會成功,成功與否有時候並不是你能決定的,如果不行就放棄,不要太過執著,靈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古人說的「盡人事,聽天命」,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能做到內心淡定、從容,就不容易被別人掌控。你的情緒也就不會總是被他人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