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男性也需要反抗社会传统
我其实是怀着极大的“恶意”来读这本书的。我刚读完《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作为“被卖”的人,这些妇女吐露了她们的心声,她们并不喜欢这种方式。所以我想来看看“买家”——这些婚迁中出钱的男性,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怎么看待这种行为?他们要付出什么代价? 但我读完陷入了一种迷茫。在这本书里,男女双方对自己的婚事充满一种菜市场式的精明,讨价还价、中间商(媒人)赚差价,好像大家心照不宣,好像女性并不在意这种买卖。 但是细节还是能出卖很多东西:老三和刘祥武去的都是最穷、生活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其实他们是把求生欲和自由放在天平两端给女人选:离开这个地方求生存,就不要自由;不想嫁(要自由),就不能离开这个穷地方。这个天平的裁决者有时还不一定是女孩本人,他们的父母可能早盘算着用这笔钱再给家里的男丁成亲,这点倒算一脉相承。 真正让我迷茫的是,老三和刘祥武不是什么坏人,还一直被骗钱。刘祥武在利用信息的时候很精明,还喜欢阅读,面对女人却显得很笨、一退再退,不断吃亏,但他又有点悲天悯人的天真,一力照顾这个家庭,总想看到人性本善的圆满结局。 这样一个人,却终身为婚事所扰,甚至把“买妻”当救命稻草,被这个愿望不断带到更坏的地方去。 说回这个买妻不得的故事。在这背后,女性是毋庸置疑的受害者:当故事的第一人称是女性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在贫困地区长大,刚满18就要被千里之外的陌生男性带走,换一笔自己拿不到的钱”的故事,都不知道何处是她们的生机。虽然有利用这个机制骗钱的女人,但更多的是沉默着就被改变一生命运的女人;女性被“买”或“卖”,这种物化的交易从来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男性“买”妻,看起来似乎是支配地位的得利者,是繁殖癌,但实际上他的选择也是被社会思想支配的,并且要为这个“得利者”的地位不断付出金钱、精力,不由自主地去奋斗一个没有希望的结果。 刘祥武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无论是用来照顾家庭还是治疗自己,可能都会活得比现在更好;但是一句“结不了婚没出息”,一个父亲的心愿就能把他压死。 在这个故事里,老三和刘祥武本身是具体的父权制传统社会受害者,在这种机制中,他们又进一步去限制比他们处境更差的女性(穷、生存环境差、越南来的)的生活。 仅仅十多年前,我们的生活终点还是笔直的,那就是婚姻。如果刘祥武和老三30多岁的时代是2022年,他们会不会获得更多心灵上的自由?而现在的女性会不会获得更多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婚迁”和“买卖”获得更好的生活,实现更多的梦想? 破除这种双输的悲剧,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