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随笔

Ekstasis
Ekstasis @Ekstasis
罪与罚 - 评论

读完「罪与罚」,书中的各种情节片段与我自己的想法混作一团,大脑变得像一片沼泽,泥泞混乱但又好像孕育着某种东西。于是我就散步去了。受某种奇妙的本能的驱使,故事中的各种情节不断在脑海中闪回。有三个片段最令我印象深刻。

  1. 第三章第五节:“论犯罪”。在这里,罗佳阐述了自己的杀人动机;社会上的人分为 平凡的人 和 不平凡的人 两种。平凡人,遵守道德,繁衍种群,维持人类的量;不平凡的人 创造新的道德,提升人类的质,为此可以践踏旧道德(甚至杀人)。毫无疑问,罗佳多多少少自视为 不平凡的人。
  2. 第三章第六节:“虱子之梦”。罗佳梦到杀老太婆,可怎么也杀不死。老太婆反笑得前仰后合。
  3. 尾声第二节:“鼠疫之梦”和“仿佛亚伯拉罕时代的牧民”。罗佳梦到一种鼠疫席卷大陆,染病之人都认为自己获得了真理,为此和他人争论不休,最后相互残杀。又一天,罗佳在一个晴朗的日子,远望仿佛亚伯拉罕时代的牧民,此时索尼娅出现,忽然仿佛有个东西攫住他一般,让他匍匐在索尼娅脚底哭了起来。“从此,生活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在意识里形成了”。

对于每一个片段,我都能在其中感受到某种意义,某种情绪冲动,片段之间又相互交织,好像形成了某种更为复杂的东西,而且我确定,这种东西是对我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感促使我又不断追问自己“人是什么”,“思想是什么”,“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些问题。越追问,思路越清晰,就越能解释故事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散步结束后,思考也来到了尾声。我给了故事中每个人物,每个片段一个价值判断,同时我自身的价值感也充盈了起来。 思考过程大概分为两个主线:一是对一些边缘问题的追问。二是尝试对故事进行解释。但对边缘问题的追问也显然是受了故事本身的刺激和影响,且二者不断交织发展。但处于方便,下面暂且分开叙述。

追问

人是什么?显然,人是一种动物,可是这个答案不能让任何人满意。当我在说是“人”时,指的是一个总是不断被迫做出选择,从而做着某些事情,不断承受着选择结果所带来的情感冲击的生物。 按照通常的划分方法,选择总是通过直觉思考做出的,直觉是不需要“思考”,你马上就能感受到的判断依据。如做出“吃火锅还是面条”的选择时,你马上脑海中分别浮现出吃火锅和吃面条的场景,并对其进行情感反馈,反馈的结果直接决定了你的选择——比如你马上想到了火锅的美味,以及与之相比面条的干涩,而且不禁咽了下口水。而思考却是存在于意识中的,有着分析,抽象,推理等过程。但思考本身却一定依赖于直觉;假设你是一个非常有求真精神,十分厌恶不确定性的人,你会不断思考该怎么做——可即使你把所有客观条件,所有选项以及其后果都思考清楚,但也总会碰到一个即使是科学也无法分析的问题——“我想要什么”。此时怎么办?你只能动诸于直觉,去反复衡量几个选择,不断去体会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最终感到——“啊,我要这样做”;而这种体会是完全不能用逻辑思维阐述的,你只能事后诸葛亮似的把自己在做决定的那一刻所感受到的东西命名为一种冲动,一种压倒过其他冲动的冲动。

思考是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但他却有两个重要的劣势。 第一:思考所求之真并不总能让直觉领会:比如你知道你应该做什么,但却还是不想做。通过思考得到真理是一回事,去行动去践行却是另外一回事。 第二:人类对真的判断总是允许存在模糊。“真”往往不是我们的最高价值,“求真”经常总是一种工具,被我们的其他冲动所利用,甚至“真”本身也经常是一种感觉。当我们判断一个逻辑命题为真时,我们能体会到其中完全的“真”,可是一旦试图把命题代入生活,我们会意识到“一切皆流”,哪有现成的被分割好的事件和物体让你带入逻辑命题呢?因此,“真”也变成了一种灵活的感觉,一种冲动。

思考的这两个劣势总是让我们不断承受不应得的痛苦,一种背后没有崇高的痛苦,一旦你意识到了这点,就会有一种强烈而不可抑制的冲动——去想办法消除这种痛苦?——这也是我今晚思考这些问题的原因。

但我也应该再多解释一下:适量痛苦本身也应该是一种健康的体现,一个人只有在生命完全没有活力时才能完全逃离痛苦——譬如无聊度日的虚无主义者。我们的一切冲动都会朝向各自的目标,而目标的未完成就会带来痛苦。至少我,总是会面对这样的痛苦。但是正是这种痛苦撑起了价值,让你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让你感受到你在逆风而上,追寻某个目标,这才是崇高的痛苦。我并没有在赞扬痛苦,如果能够永远在追寻目标的路上顺风顺水,谁不想呢?但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我们就应该至少去接受痛苦,接受我们能够接受的痛苦。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欲望,人的价值都受他人的影响——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他人,更多是自我想象中的他人。我们的各种冲动都与社会密不可分,我们的成功需要他人的欢呼,失败需要他人的安慰,甚至是最私人化的东西也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审视。对于社会性的动物而言,社会阶层就决定了他的行为。我们很容易从其他动物的社会观察中看到这一点(人类社会当然更不用说),奴隶,臣民的价值总是掌握在主人和君王手里。竞争失败的猴子总是郁郁寡欢,向新猴王臣服,以表现自己没有威胁。多个猴子相遇总是马上进行社会等级区分,推选出一个领导,并向他臣服。成功者感到价值感的充盈,从而更敢于决策,敢于冒险,去指挥猴群;失败者总是听从成功者的号令,压抑自己,表现顺从,成为材料。这种刻入DNA的社会等级观念在野兽横行,每个人都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征服和服从本能让多个人能迅速结成一个能够运转的小社会,从而去捕猎,去生存。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越来越大,猴王越来越少,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奴隶,成了国家,宗教,偶像的奴隶。难道奴隶会有真正的民主吗?奴隶的民主难道不是被媒体操控的民主吗?奴隶何曾有自己真正的价值,他们只是在重复偶像的话,偶像的价值。可是,停下来想一想?我们难道真的必须要做一个奴隶吗?资本主义制度用金钱瓦解了一切封建等级制度,相对的言论自由和民主也给了我们一定的权力,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全独立——毕竟这个世界只要通过金钱就可以搞定——此时,我们真的有必要建立新的偶像吗?完全不用!现代社会的给了我们民主的机会,给了我们成为主人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无条件肯定自己的价值,一个人的猴群里,每个人自己就是猴王。而自甘奴隶,将价值拱手让人,从而每天提心吊胆,郁郁寡欢,这种痛苦就是最主要的“不应得的痛苦”,“背后没有崇高的痛苦”。

所以,应该怎么做就很明显了。通过不断思考来认识到“奴隶道德”这件事,通过不断反思和暗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以解决一般思考的两个劣势。之后,我们只需要勇敢的生活就好!

解释

罗佳为什么杀人? 因为腐败的俄罗斯社会与他的理想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即使读再多席勒,可是妈妈和妹妹的困境能怎么办?自己的贫困能怎么办?马拉美佐夫家这样的悲剧为什么能够存在?难道不能够改变吗?——罗佳面对现实显得如此无能为力,而拿破仑,安拉这些伟人的例子却历历在目,难道自己就甘心这样沉沦下去吗,难道自己不能是他们的一份子吗?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加上理性对传统宗教的祛魅,罗佳产生了第三章第五节所说的想法,并试图通过杀一个可恶的老太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想法和实践也总是隔了很远。罗佳的杀人念头如何一步步清晰,如何在闪电一样的瞬间意识到他真的能杀了老太婆,以及杀人过程中的紧张,杀人后的脱力与“罪与罚”,这些只能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妙笔生花来表述。当读完第三章第五节罗佳的自白后,第一张章罗佳的种种心理活动“闪电一般”在我的脑海闪过,哈哈哈,这一瞬我也“像白昼一样明白”。

罗佳杀人对吗? 当然不对,因为他是昧着自己的良心去杀。这里的不对不是我的道德判断,而只指罗佳一定会后悔——他究竟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但可能是连续几月压抑的环境以及不与人交往让他精神产生了些许失常,产生了判断失误,意识不到自己的“良心”,从而冲动杀人,以证明自己的不平凡。但就如罗佳在第三章第六节中所意识到:只有虱子才会去专门挑一个最弱小最可恨的虱子去杀以证明自己不是虱子。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虱子,接受了自己的罪与罚。 可是伟大的,建立新道德的人,如拿破仑,又没有一点良心?这恐怕也未必——或只是因为他始终有着更高的目标,才能经受得住“崇高背后的痛苦”——他自己的罪与罚。

罗佳为什么最后皈依? 因为爱情,因为索菲亚圣母般的承认让他找回了自己的价值,因此只需要勇敢的生活就好,至于宗教,更多只是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把他和索菲亚紧密联系在一切的纽带。(可是,我们又怎么可能遇到索菲亚呢?)

索菲亚为何伟大? 索菲亚直面上帝,在上帝这里找到了价值。她只需按照自己的良心过活。在有信仰的前提下,痛苦也就并非不可忍受了。(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情节:逆来顺受的索菲亚在给罗佳读圣经时马上显得自信了起来)(可是我们不是索菲亚,坚定的信仰也并非想有就有)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为什么自杀? ....

...

书中的细节非常丰富,我暂且就只试着解释其中部分部分情节了。不论怎么说「罪与罚」一定是值得日后反复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