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侥幸,人生是一则社会新闻

刚刚一边在洗碗,一边挥之不去地想这本昨晚快速读完的小说。赶快回来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

抱着“在读一本流行小说”的心态进行阅读,所以被结局的惨烈给震慑了。【猎捕史奈克】明显地区别于宫部的其他社会小说。对于登场人物背景,心理,为什么要做某件事的诱因等交代得并不算细致,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剧情的展开上。多人物登场,多线式描述,像是电影分镜头的多线画面展开,虽然让人物塑造略显平面化,但是这也不要紧,毕竟这本书的主要任务只要专注在把这一晚发生的事情描述好。“当黎明来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得到解决。”

织口抱着复仇和“做应该做的事”的使命感而向几百公里外的目的地疾驰而去。修治抱着“一定要阻止这件事发生”的使命感紧追其后。其他人也是,各有任务在身,各怀心思。

这本来应该是一部简单的流行动作电影,好人不会因为没做过的坏事而付出代价,热心的富有正义感的年轻人也该完成他的任务,成为书中的主人公英雄。坏人的坏被唾弃,斥责,最后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所以,结局的惨烈程度让人瞠目结舌。不是社会系的小说,但比社会系还要沉重。从贯穿全书的客观描述口吻里,让人完全不能预示到这一点。

最后你发现,【猎捕史奈克】不是动作电影,不是流行小说,而是一则社会新闻,寥寥数字,没有英雄,没有侥幸。青年们抱着盲目的自信,以为自己能变成电影里的主人公,能够救下该救的人,阻止不该发生的事。然而到了面对事件的时候,他们才发现世界并不围绕他们想象的轨道运行。其实,他们能做到的事,实在寥寥。

宫部美幸好像很喜欢描写“纯粹的恶”和青少年犯人。从【模仿犯】


模仿犯BOOK18.2宫部美雪 / 2012 / 南海出版公司
开始,我第一次读她的书,从此惊为天人,她对于受害者家庭丧子后生活的那种虚无感,那种刻骨之痛刻画得非常深刻,对于犯人的“纯粹之恶”也勾画得很好。当然,毕竟模仿犯可是三倍以上篇幅之于【猎捕史奈克】。

【史奈克】里,犯人形象很平面。关于受害者家庭寻求复仇的故事以及以暴制暴的讨论,这并不是第一则,相似者如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


彷徨之刃7.9[日] 东野圭吾 / 2011 / 南海出版公司
而在这本书里,给犯人的结局可以说是畅快淋漓。在大快人心之际,掩卷一想,又发现这才是最深的讽刺。想要制止织口以暴制暴,为了让犯人接受应该得到的司法刑罚的修治,最后却成了举起正义之刃,代替死去的织口完成任务的行刑者。死者含着愤怒与痛苦死去,并不知道自己的复仇已经完成。活着的人还在创伤后遗症中痛苦挣扎,日夜被噩梦萦绕。

令人诧异的是,作为全书事件的诱因,织口家庭灭门案,宫部美幸这次并没有下笔力去描写受害者家庭以及案件相关。全书虽然是第三人称视角,但是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跟追踪在后的警察或者是修治一样多。对于行刑者,或者是全书的第一主角织口,我们也很少能得到直接关于他的心理感受描写。关于他的感觉,跟书中的描写一样,“他的眼睛,像是犯人越狱后的窗口,钢条被锯开,掰弯,那里面空无一物”。明明只要轻描淡写地加几个关于织口与前妻或女儿的相处场景或是细节故事,就能轻易地赚到一班读者的热泪,但是宫部美幸并不想这么做。所以,这个故事仍然是一则社会新闻,简洁,干净,冷漠。我喜欢这样的处理。

最后想想看,这么多个互有好感的年轻人,竟然一对都没成!裕美→修治,修治→庆子,最后竟然是修治x范子。亏我觉得裕美很可爱,希望她可以成功。(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代入了板野友美)当然,也正因为这个,全书的残酷意味更加显著。修治和范子在一起,没有恋爱的感觉,倒像是两个创伤过后的受害者,在互相扶持着站起来。因为人生就是这样,只能挣扎着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