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11.19
导言就很有料。说本书内容围绕理性和经验对成熟的影响,理性自然想到康德(顺便指出他的生活同他建议的不同,但那个时代旅行驶件困难的事,且康德认为住在哥尼斯堡能获得通过旅行才能获取的知识),他指出理性在幼年时是独断论,后转变成怀疑论,同时知识也需要经验(他结束了理性与经验的争论)。接着转到经验,它会改变大脑构造,多文化背景的人更能理解不同文化的有限和差异。 *彼得潘出版于WWⅠ前。
11.17
说来色拉叙马霍斯的想法并没问题,道德的构建是为了稳定社会,人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生存也没错。只是……这并不完全由当权者决定,如若大部分人抛弃道德与利他倾向,人类对幸福的感受值会走向极端吧。
幸福与完全不幸福的到人是大多数,平均一下总体的幸福值会很低。将道德纳入生活并追求正义,考虑到他人并付诸行动,会给更多人带去幸福。
当然,我也无法否认拥有更多资源的人或许并不比其他人更道德。
作者很看重康德的想法,写了很多。提到他受卢梭影响,甚至在自己家中挂了卢梭的画像。同时,休谟也给他带去的影响。
卢梭对实然和应然的差距,表现出了激烈的态度,休谟则更文雅。后者专注于实然,认为应然存在于我们内心,而二者间不一定有关联。喝一杯雪利酒就会忘记世界上的不公和痛苦……沉溺于生活的每一件事,直到厄运降临在自己头上吗?
11.18 提到斯多葛派,休谟,康德,黑格尔,尼采对实然与应然世界,幸福与道德的看法。
作者看来是不认同斯多葛派。
说来是知道stoic的存在,那时觉得转向内心是一种更容易让自己满意的方法,从此也就这么做了,或许的确部分无视眼前的存在,缺失改变的动力。
康德认为伊壁鸠鲁内心的美德与幸福等同的看法自欺欺人。理性引导我们问世界为何如此,并让我们追寻合理性。他还提出了配享幸福。
“无条件的绝对者”这个概念有些意思,如同地平线一般可以被看到却永远无法达到的存在,但又并非“一个代表绝对真理的对象”……简单理解的话就是可以用语言形容但无法代表完美的存在?想要了解更多啊。
尼采认为斯多葛是弱者的安慰,认为要直面现实,放弃内心追求的世界。
11.19
教育,旅行,工作,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