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中国
1967年美国《信息自由法》通过,到2008年中国才出台所谓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书豆瓣评价不算高,却实在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随着“摩尔定律”,人类信息存量越来越大,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越来越快,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是个大问题。美国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就是信息的自由透明,既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那就公开数据,让每个人参与到政府决策的工作中。通过这些数据,不仅能分析出事情发生的原因,甚至可以预测其走向。最著名的就是纽约警方的数据分析使其犯罪率不断下降,利用过去的数据,他们能发现未来犯罪高发区,并加强巡视。
美国的信息自由也并非水到渠成,而是一些人一步步不断争取来的。几乎所有人都说信息公开是好事,但真轮到自己头上却推三阻四,这是人的天性。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争取,不管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智能手机用户,却还是百年前那个“差不多”先生。典型就是中餐西餐的菜谱,西方人总说“糖100克,黄油500克”,中国人却是“盐少许,姜若干”。如果说烹饪本来还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政府运作却无疑急需数据支撑。中国人却没有花钱花时间收集数据的传统,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追求的是境界,不是笔法的精确。在现代社会,这是必须改过来的毛病。
几千年的极权专政也让中国的政府习惯了遮遮掩掩,仿佛国家决策只是一小部分精英的事,无知的民众就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好。殊不知互联网时代已经极大削弱了政府的信息优势,过去我们可能由于无知而处于弱势,但我们在慢慢了解更多。只要是发生过的事,总有蛛丝马迹,有时候要像历史学家一样,从一堆故纸中不断找寻,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
到真正的信息透明,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个方向是一定的。随着各种屏障的消除,所有信息将整合起来。我们将习惯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解释发生着的一切,也解释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