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时候拿回生活的主动权了

其实我考虑这件事很久了。
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症结在哪里。
我很多时候觉得生活像是一种无意识的漂浮,像是依靠惯性在某种既定的轨道上运行。而热情像是篝火狂欢后即将熄灭的柴堆,偶尔蹦出两三点毫无温度的火星。
这不是件让人觉得舒服的事,所以我一直在寻求答案。
我听完了Tal教授的Positive Psychology课程;听了我能找到的所有有关快乐、幸福和如何生活的演讲;读了很多号称是最懂得如何生活的人的故事;看电影看到后来都能猜得到结局;每天写计划写总结算时间……但是我想要的答案,好像还是没有找到。
最近看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其实一向比较抵触畅销书,因为这一类被捧得太高,读下来总是让人觉得名过其实的。
我也和很多读者一样觉得《断舍离》有些拖沓了,重点的地方确实用一张A4纸就能记完了。但我并不觉得所有的拖沓都是没有意义的,毕竟还是没有多少人乐意干啃火锅底料的,方法理念确实可以用一两句话说完,但是知道就是真正的理解吗?
《断舍离》里的提到的一些点其实我们早就知道的,比如活在当下,如果有人跟我说“你要活在当下”,我大概会“哦”一声,然后心想,这我难道还不知道的吗?但我现在看看自己保留的早就没用的东西,才发现我根本没有摆脱过往的纠缠,再看看我囤积的那些随手可买的东西,才知道我也活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中。是,我确实知道要活在当下,但我仅仅是知道罢了,而不理解。
其实提到“断舍离”,最先能想到的就是扔东西。但总会有种下不去手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继承了我爸的恋旧,我对于旧的东西也有着一种执念,似乎它们已经成了过去生活的一种实证,抛弃它们就像是背叛过去一样,但《断舍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些旧物,你其实早就冷落它们了,就像是被打入冷宫的妃子,皇帝不愿意放她们走并不是因为留恋,而是自私。既然很多东西你已经用不到了,那倒不如让它们流到需要的人手里去。扔其实也不是单纯地丢进垃圾桶,而是把东西放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价值的地方。
还有时候不愿意扔是觉得将来有一天会用到,但事实上将来可能永远不会到来,或者你做这件事一百次才会用到。可能你会觉得那不错啊,确实是用到了啊!但是当你每看到一样东西都觉得我将来会用到的话,家里就真的会被堆成杂物堆了。并不是只有金钱有成本,时间、心情都是有成本的。
我经常逛豆瓣,所以也看到很多人推荐《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但是东西太多的话,怎么整理看起来都是很难满意的,而且往往没有什么热情去进行整理,与其买一大堆收纳盒倒不如减少物品的持有量,这样即便不用什么收纳术,你所处的环境也会显得干净整洁。除了真心以整理收纳为乐的人,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这件事占自己的生活越少越好的。
《断舍离》有一点我觉得是全书最重要的,那就是在处理与物品的关系时一定要以自己为主角,而不是物品。不管物品有多贵有多稀有,你都应该始终明白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而不是被物品牵着鼻子走。物品应该回归它作为物品的本职,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标志,或是安全感的寄托。
不光物质需要极简,精神方面的极简也是需要的。我原来喜欢一下子做两三件事,因为感觉事情那么多,时间又那么宝贵。后来发现省下来的时间其实也没能创造多大的价值,还是发呆发掉了。而做了的事情其实也么有用心也没有感觉,就像拿大锅把什么都放进去煮一样,吃来吃去都是同一个味道。想尝试一次只专注地做一件事,但反而觉得不容易了,精神方面才是更需要断舍离的地方啊。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就是断舍离的愿望。”